二、活动式”教案书写模式“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基础,教师教学的思路要形成教案。
改革教案撰写方式,是促进教师加强“活动式教学”研究的有效策略。
传统的教案关注教学设计的流程,“活动式”教学方案强调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效果,并以此四项作为教案的重点,要求教师写清楚每项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
要阐明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突出重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教学反思等环节。
(后附“活动式”语文、数学教学方案)➢“活动式”语文教学方案授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长春版教材第九册第八板块8—1《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2、品读细节描写的语句,感悟母爱,感受怀念,体会“好好活”的内涵;3、体会并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难点:体会并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PPT”体会母亲内心情感脾气……)引导学生抓 住“突然砸”“猛地摔” 体会“我”的暴怒无常 的。
②不,我不去!……6.动情讲述二十一岁,人生 中最美好、最狂妄的 年龄,却突然瘫痪了, 这是怎样的人生遭遇? 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 想一想,自己先练习 着读一读。
7.引导学生体会叠词 的表达效果面对暴怒无常、 悲观厌世的儿子,母 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你们轻声地读一读, 一会找同学来读。
出示:“母亲就悄悄地 躲出去,在我看不见 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 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 沉寂,她又悄悄地进 来,眼边红红的,看着 我。
8.引导学生抓细节,悟 情感 第二件事中,也 有很多对母亲细腻的 描写,请同学们找一找,静静地读一读,品 一品。
重点引导学生抓 住“挡”字体会母亲细 心,对儿子的担心。
9.引导学生体会省略 号的表达作用从省略号中你们作者瘫后心境听听、读读在教师动情的讲述 中,了解作者的人生境 遇,感受作者内心的痛 苦,并有感情朗读。
读读、品品、评评读读描写母亲的语 句,抓住叠词,体会母亲 的内心情感,并感受叠 词表达的效果,有感情 朗读,并进行评价。
读读、品品抓住描写母亲动作 的词语,体会“挡”字所表达出的母亲对儿子的 关心和呵护。
品品 品味省略号的表达作用 生动。
体会语言描写的作 用。
结合背景,渲染气 氛,体会作者的悲 观绝望。
在评价中,体会 “悄悄”“偷偷”两个 叠词所表现出来的 母亲的谨小慎微。
从对母亲的细节描 写中体会母亲的内 心情感,并学习这 种表达方法的妙处。
通过省略号体会母 亲的谨慎,小心。
体会出了什么?10.引导补白,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第二件事和第一件事的描写不太一样,这部分重点描写的是(我和母亲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提示语很简单,甚至有好几处是省略的。
请你们再用心地读一读,好好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看看能不能为其补充一些具体的提示语,拿出老师给你的题篇,同桌可以互相商量商量?还有不同的填法吗?借助你填的提示语,练习着读一读,指名读。
议议、说说、读读:交流自己所填的提示语及原因,并借助提示语进行有感情朗读交流不同观点,表达个性解读读读、说说通过填提示语,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会。
借助提示语,更好地进行感情朗读。
领悟菊花象征意义11.确定主题,组织品读第二次看菊花,看成了吗?为什么?文中有两处对母亲病情的描写,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母亲病情的严重,同时也体会我的歉疚、自责和懊悔……读读、议议、背背、写写: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并理解菊12.组织讨论菊花象征①读中感悟,交流体花的象征意义。
通意义会,带着理解,有感情齐过配乐诵读,渲染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三件事,看看从对菊花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描写菊花的句子。
②背背后两个自然段③指名配乐配图背诵④动笔摘抄、积累气氛,升华情感。
在动笔摘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习表达方法议议、说说:同桌讨论,汇报交流体会作者独具特色的选材13.总结全文。
➢“活动式”数学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19-22页《圆柱的体积》学习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迁移规律,借助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能够正确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体验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这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
教材将本课学习安排在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之后,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铺垫,采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的学习,是学习圆锥体积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圆的面积、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经验,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能力,还了解了图形之间的一些基本转化方法,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体会研究“圆柱的体积”的必要性。
二、探索交流,构建模型。
——总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课件。
一个圆柱形水杯如上图,一袋奶498毫升(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2.激发思考。
结合学过的知识,你能想到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3.引导比较,寻找最佳策略。
哪种方法最合理?4.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板书:圆柱的体积)5.鼓励猜测。
你知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吗?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吗?并说一说你的依据。
结合我们以前研究这类问题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验证?利用(转化)思想动手试一试观看课件,提出问题: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直接倒入法。
2.计算比较法。
(先求出杯子的容积再比较)3.间接比较法。
(先将杯中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再比较。
)学生比较后发现,先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再比较的方法更合理。
学生大胆猜想。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和大家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在学习圆的面积时,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也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其它立体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杯子中能否装得下奶”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体会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以猜想作为问题的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或直觉思维进行初步的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的正迁移,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6.引导探究。
出示活动要求: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动笔写一写、画一画,把研究过程写在自学反馈单上。
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指导。
7.点拨互动。
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是如何转化的?圆柱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总结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8.引导梳理。
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在在小组内根据个人分工、活动要求开展探究活动。
利用手中圆柱体积转化的学具,拼、摆、画,观察比较,寻找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汇报交流、展示分享。
学生利用学具演示切割、拼合的过程,说明圆柱体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1.长方体的长=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
长方体的宽=圆柱底面半径。
长方体的高=圆柱的高2.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没变,高没变、底面积的大小也没变。
总结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先和同桌交流,再和全班同学交流。
体会遇到新的问题,要借助图形之间的联系,运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看、听、想、拼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有效讨论、学会合作、恰当评价。
让学生在平等中参与,在参与中互动,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构建。
让学生经历一次再思考、再梳理的过程,帮助学生回顾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9.质疑解惑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转化”的数学思想来解决,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
学生质疑,能解答的由其它学生解答。
本节课的研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更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总结所收获的数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策略和方法。
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加深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10.反馈指导组织集体订正答案,结合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只列式不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已知底面积和高,已知半径和高,已知直径和高。
(2)一个底面半径为3分米,高为8分米圆柱形水槽,把一块石块完全浸入这个水槽,水面上升了2分米,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3)课外实践活动:请你用直尺、纸张、线绳这些工具,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出圆柱体饮料罐的体积。
开动脑筋,看谁的办法多。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石块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在课后活动,下节课进行反馈交流。
习题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现实性、发展性。
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并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点延伸到课外的应用中去,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
反思,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体系,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
11.组织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总结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