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国培)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2014国培)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二十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十二 次北固山下 二十三 使至塞上 二十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 二十五 行路难 二十六 望岳 二十七 春望 二十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十九 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 三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三十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 三十二 观刈麦 三十三 钱塘湖春行 三十四 雁门太守行 三十五 赤 壁
看看教材的编写——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王羲之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并领会其 以精神体验为本的人生价值观。
2.培养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本以及对文本评价感 悟的能力。
3.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1.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背诵第一段。
2.理解文意,积累重要实词及句式的用法,会翻译 重要的句子。
——施蛰存,选自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88页
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
(50篇段)
一 孔子语录十则 二 鱼我所欲也 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 曹刿论战 五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六 前出师表 七 桃花源记 八三峡 九 马说(四) 十 陋室铭
十一 小石潭记 十二 岳阳楼记 十三 醉翁亭记 十四 爱莲说 十五 记承天寺夜游 十六 送东阳马生序 十七 关 雎 十八 蒹葭 十九 观沧海 二十 饮酒•结庐在人境
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认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古诗文教学的问题与探索重点 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认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 用,而在文化。
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 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 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 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 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 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
链接——
曹务龙《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二、古诗文教学的问题与探索重点
(一)问题
1.有关古诗文的文章、文学、文化的课 程内容不够明确。
2.设计的教材内容,往往也只出现概念 等,没有内涵的阐释、更缺少相应的语 言实践活动。
3.教师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太大。
4.教学方法大多比较机械,教学活动零 碎散乱,指向不清。
白、时空、虚实 2.3 情与景:情景交融 2.4 象征
诗词鉴赏
4.1 基本原则:以形象为依托 4.2 鉴赏态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无达诂 4.3 鉴赏方法:想象、诗画转换、主体
把握
教学内容 意境与意象 ①意象与意境区分 ②意象主辅 ③意境的层次
得到了词义,就得到了风景,有了词义,才有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通道
以古对古:知人论世…… 以今释古:用现代意识阐释古诗 文中的思想内涵,体认古诗文中 的生活经验…… 古今不同:读出间离感
3.描述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视角
传统语文教学视角 课程论的视角
传统语文教学视角
文与言: 言:字词、句式等 文:文章、文学、文化
——(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 社1989年,第3页)
2.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学习意义差异
语文学习价值
现代文
古诗文
积累语言知识
★★★
★★
借鉴表达方法 训练阅读技能 培养语感 文化传承与认同
★★★
★★
★★★★
★★
★★★★★ ★★★★
★★★★ ★★★★★
古诗文的一体四面
文化
文章
文学
文言
1.2 声韵知识:顿、逗、押韵、双声叠韵、象 声词、复沓、韵律、节奏
1.3 表现手法:六义、想象、省略、讽刺、移 情、象征
1.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对 偶、对仗
1.5 风格与流派:婉约、豪放、田园诗、边塞 诗、咏史诗
1.6 其他知识:诗眼、词牌
诗词核心概念
2.1 意象:物象、意象组合、意象分类 2.2 意境:意象与意境关系、层次、空
三十六 泊 秦 淮 三十七 夜雨寄北 三十八 无题 三十九 相见欢 四十 渔家傲 四十一 浣溪沙 四十二 登飞来峰 四十三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
狂 四十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四十五 游山西村 四十六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四十七 过零丁洋 四十八 天净沙秋思 四十九 山坡羊•潼关怀古 五十 已亥杂诗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是深入学习 汉语的需要,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古 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 承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成分。不学 文言难以深刻理解现代汉语,有没有文
言知识,直接影响到解释现代汉语的准 确程度。”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 宁教授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 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 曲”“任意”“不定向”等意思。“江水横流 ”“才华横溢”等“横”的意思都是“多向的 ”“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字用的 正是这个义项。
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 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横”的客观词 义决定了舟的形象,也落实到诗意上。
(三)探索的重点
1.从重言到重文 2.从整体价值到个人体验 3.从词语修辞到篇章结构、风格 4.从单篇设计到课程化开发
三、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对应: ➢经典传承(文化、文学) ➢ “如何读”和“如何写”的一些方法 ➢引发文化母题等的讨论
诗词基础知识
1.1 诗体知识:格律诗、古体诗、近体诗、词 、叙事诗、抒情诗、乐府诗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1.巩固“序”的一般知识。 2.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体会作者由乐转哀的情感变化与写作目的之间的联
系。
看看教学的设计——
《琵琶行》教学课件
(二)原因
1.对经典的价值认识偏差 2.课程内容开发缺乏 3.教材编写、教学探索还不够理想 4.文本细读能力不理想
《陋室铭》文本分析
(2)课程论视角
学生 教师 教材 环境
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
课程论的视角
施蛰存:语文课程“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 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 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 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 么地方念书,一提起这些文章,大家都读过, 使全国的青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