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垃圾分类处理落实现状的调查报告及对策研究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已经成为影响城乡环境、关系城乡人民生活的大问题,也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想必南昌也不例外。
要想更好地解决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政府、社会各方乃至个人共同协调、共同努力完成。
我校作为南昌市的一个功能组成单元,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建设美丽南昌的实践行动中去。
科学合理地处理生活垃圾,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更好的改善人居环境。
垃圾分类处理,是科学合理处理生活垃圾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处理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
因此,我校要想更好地解决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问题,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处理乃是必由之路!接下来本课题小组将就当前我校垃圾分类处理落实现状、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1 当前我校垃圾分类处理落实现状本课题小组于2015年5月下旬,在全校范围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垃圾的数量、类别、处理方式以及校园内基础设施状况、在校师生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态度进行了图文整理。
以下是对现状的短文叙述与概括总结。
每天清晨,出门前,掩着鼻子将前一天的垃圾倒进刚刚被保洁阿姨清理空出来的垃圾桶;走在校园的道路上,随处可见保洁阿姨、师傅推着垃圾车赶往十六栋边上的垃圾处理站,厉害的师傅前推后拉,忍受着各种刺鼻的味道,吃力地行走着;来到食堂,餐厅的垃圾桶已经满满的装着残留油盐、汤汁的塑料袋、包装纸和餐巾纸,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筷子、竹签,而身后,是一波又一波前来吃早餐的同学;通往教学楼的道路旁,一半蓝色一半绿色的两箱式分类垃圾桶也装满了同学们吃完早餐剩下的垃圾,看不见分类却隐约可见的是包装袋中的半个鸡蛋、一点稀粥等等;进入教学楼,可以在教学楼楼道中、教室中看见没有分类的垃圾桶也有较多的不同种类的垃圾;下课可能要换教室,走进另一个教室后,有时把包放进抽屉,顿时一愣,恭喜中奖,擦过抠鼻的纸巾、漏出来的牛奶稀粥、沾有油的塑料袋都有可能遇见。
中午吃午饭时,食堂的保洁阿姨一遍又一遍抹去餐桌上的各种剩余饭菜,回宿舍的路上同学们提着大份小份的外卖,路边的垃圾桶也塞满了形状各异的传单。
宿舍吃完午饭的同学也大多数将还留有残羹剩饭的包装盒、塑料袋一并扔到宿舍的大垃圾桶内,垃圾桶如果满了,地板继而成了最大的“垃圾桶”。
下午上课时,这趟征途又是同样的风景,如此循环,每周、每月、每年……平时还经常可以看见保洁阿姨吃力地抱着两大桶垃圾下楼,或是蹲坐在盥洗间的地上,分类整理倾倒出来、味道呛人的垃圾……这,便是大多数师大人的一天。
(1)生活垃圾总量较大,类别较复杂根据上面的短文,不难发现,我校日常生活垃圾总量是比较大的,而且类别也纷繁复杂。
但值得注意的是,垃圾数量、类别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这和人群活动流线、环卫工人工作时间安排密不可分。
学生宿舍、食堂和教学楼及其间道路,在早上6至8时、中午11时下午14时、傍晚18至19时产生垃圾较多,类别多为厨余垃圾、果核、废纸、废旧塑料瓶、沾有油污的包装袋等等,较为复杂。
其他时间由于有环卫工清理,人流量小,实时垃圾数量较少,类别多为废纸,废旧塑料瓶,较简单。
但全天垃圾总量最多,类别最多。
运动场、图书馆及通往其道路上,在早上6至9时,垃圾较多,多为早餐包装袋、牛奶包装盒、废旧塑料瓶等,类别较为复杂,在午饭、晚饭间垃圾较早晨少,类别简单。
其他时间垃圾比较少,多数为废纸、废旧塑料瓶、果核。
全天垃圾总量、类别较少。
校园内其他小公园、健康小道除清晨和傍晚至夜间有较多人活动产生较多垃圾外,其他时间段垃圾较少,多为废纸、零食包装、塑料瓶。
综合全天垃圾总量最少,类别最简单。
垃圾数量、类别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这给垃圾处理带来较大难处。
(2)垃圾的处理方式简单,分类垃圾桶分类粗略、识别性差通过观察,我校垃圾的处理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可回收资源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垃圾压缩外运填埋、部分垃圾直接焚烧。
目前值得肯定的是回收处理,压缩填埋、焚烧是由社会当前整体水平所决定的。
回收处理绝大多数是有保洁阿姨完成的,在此对保洁阿姨在艰苦条件下工作表示诚挚的敬意!当前一般垃圾可以得到分类回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不好分类或是不常见的垃圾而言,还是直接被填埋或是焚烧的。
就目前而已,焚烧的方式已经很少见了。
后两者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学校花费巨资购置分类垃圾桶这一行为非常值得肯定,但是相对而言还是不太好分类。
新型的垃圾桶分为三个部分: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物。
其中,可回收物包括纸类、塑料、金属、布料等;其他垃圾包括除可回收物、废玻璃、有害垃圾以外的各种生活废弃物;有害物根据其图标看来为电池、光盘等。
就三大类七小类而言,相比日本27页518项条款的宣传册简直小巫见大巫。
识别性差主要体现在颜色和标识上。
可回收物为蓝色箱,不可回收物为绿色箱。
一般人思维为绿色代表环保,所以恐怕会经常扔错;标识太小,除非一定距离,不然看不清,想必很多人也不愿俯身低头去看吧。
校园人群活动不频繁的区域垃圾桶还是单一的没有分类的垃圾桶。
但是数量也不少。
(3)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效力不强,效果不明显我校《2013江西师范大学学生手册》中,《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第三条卫生管理中关于垃圾处理提到“宿舍学生应自觉维护宿舍楼的清洁卫生。
严禁向窗外和楼道泼水、倒饭、扔果皮纸屑等杂物……严禁随地吐痰;剩余饭菜应倒入卫生间垃圾桶内……寝室应做到干净、整洁、无异味。
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以前,应将室内垃圾扫出并倒入楼道垃圾桶内……”。
第十条附则中关于奖惩提到“违反上述规定,造成损失的,由住宿学生照价赔偿;学校依据相关规定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涉及到的奖励制度还有《江西师范大学文明寝室创建实施办法》,其中对寝室卫生提出了一些要求。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宿舍评完文明寝室后卫生状况又渐渐恢复了原状。
不难看出,学校就校园整体环境卫生的规章制度仍有待完善。
(4)师生垃圾分类处理意识较强,但是落实效果不明显根据本课题小组的调查问卷(见附录)反馈的结果,75.71%的人能够很好的意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剩下的人则认为需要一定的强制力才能让他们做到垃圾分类处理。
没有人认为垃圾分类处理不需要或是与他无关。
就落实效果,想必在前面的短文可以发现,效果很一般,不过好在有保洁阿姨把关。
调查问卷中仍有近三成的人是不做处理地扔垃圾,四成的人会处理或是稍微处理后投放垃圾,剩下的人则因为没有分类垃圾桶没有或不方便这么做。
当问及身边的人是否会分类处理垃圾时,仅有4.29%认为很多人能够做到,近四成的人认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剩下约57%的人认为大家积极性都不高,做出折衷的表态。
(5)大众满意度不高,近半数人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前景存有担忧调查问卷还就对于校园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情况的满意程度做出了调查,然而仅有2.86%的人表示对当前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表示满意,三成的人则持不满意太多,大多数认为还行,综合满意度不高。
当问及对学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前景持怎样的看法时,42.86%的人持乐观态度,51.43%的人则表示担忧。
剩下5.71%的人则表示不关心。
但是不论如何,我们都要乐观地面对将来,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去践行,我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会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的!2 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的分析凡事有果必有因,造成当前我校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件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联系性复杂的工作,因此影响因素的广度、深度也是较大的。
以下是依据本课题小组的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对造成当前垃圾分类处理现状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要承认,学校为我校环境卫生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其次对于其中存在一些不足,提出本课题小组的一些看法。
就垃圾桶外观设计而言,标识不易识别,标识太小不够明显;外观颜色对比不明显,易让人产生误判。
就垃圾桶功能设计而已,分类简单,不够细化与一些垃圾复杂的属性形成矛盾,让人分类不便;容量较小,经常出现垃圾桶装满的情况,对大家分类处理垃圾带来一定影响。
就垃圾桶时空分布而言,空间分布过于均衡,未能很好地考虑到人群流线以及不同功能分区对垃圾桶数量与功能的需求的差异,经常出现有的垃圾桶空空如也,有的垃圾桶一片狼藉,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不方便大众使用垃圾桶。
时间分布上,垃圾桶不具流动性,造成有的时候垃圾桶满满当当而有的时候闲置着。
就垃圾处理站而言,功能单一,主要承担暂存、压缩工作,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当前现状的停滞不前。
就管理体制而言,“上有政策,下无对策”,分类处理标准出台后,社会上并未形成健全的垃圾处理体制,未能做到分类投放、分类转运、分类处理。
正如一些人说的“分了也白分”,科学合理处理生活垃圾这一体制链条上缺少部分必要环节。
(2)未能形成良好的氛围,大众参与度不高从前面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分类处理垃圾的积极性不高,有较多的人做不到或是不想做、不会做,大众的参与度不高。
调查还设置了“当你看见别人随地随意扔垃圾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然而得到的反馈却是85.71%认为“不关我的事,我做好自己就行”,仅有一成的人会“上前劝阻,引导他将垃圾分类处理”,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既然他随意扔,那我也随意”。
此外,也有的人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分了也白分。
由此可见,良好的氛围有待建立,破窗效应这一心理需要及时引导改正。
实践决定认识,如果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没有经常性的实践,大众对环保这一次恐怕便是麻木,进而丧失环保观念。
这更像《狼来了》的故事。
(3)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大众所了解的分类标准不够科学细化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做好垃圾分类处理犹如打一场攻坚战,如果连如何扛枪打仗都不会,这场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可以发现不到两次的知道垃圾分类的标准,超过七成的人只知道一点垃圾分类处理的标准,近一成的人不知道。
很多情况下对一件事情知道一点等于不知道,不熟知带来的不确定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
而这正是源于大众所了解的垃圾分类处理标准不够细化。
“你是否系统地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一次都没有,四成的人表示接受过一两次,仅有不到2%的人表示接受过多次。
这反映出当前宣传、教育力度的不足。
(4)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人的活动,往往受一定利益的驱使,或是受到强制力量的迫使。
除此之外,全靠自发、自觉则显得不现实。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除了某些特定场所,随地扔垃圾几乎都不会受到处罚,而你科学合理的分类处理垃圾,也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奖励或是精神上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