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散文的赏析篇一:散文赏析散文赏析一、散文赏析概述——散文的特点散文或许是一个内涵较空疏、外延极宽泛的模糊概念。
就文学体裁分类的传统而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无不特征鲜明、疆域了然。
惟独散文包罗万象、融汇大千。
似乎不宜归入前三类体裁者,都应划作散文的范围。
散文在表现方式上,自由自在自主,记人叙事、摹景状物、抒情论理皆纵意所如;在题材对象的选择上,无拘无束无穷,笼天地于形内、聚万物于笔端,全然一副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
形散神凝——历来被视为散文的本质特征。
其所以散者固然是指题材的无穷无尽,更是指格局结构、章法笔意的无拘无束。
对此,一代文宗苏轼颇多妙喻: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吾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散文崇尚真诚。
唯真诚方能自然。
它记真人事,绘真景物,抒真性情;所以如泉涌瀑泻、风流云起,无心营构、随意命笔;当行则行,不可行则止。
欣赏散文当然要珍惜这一特性,认真体味作者的心境意图,感受其喜怒哀乐。
散文是灵魂的倾诉、心弦的交响。
强烈的精神个性、真切的生命体验,通过自然景物的灵性透视、世态人情的静观默察而渗露挥发,化作一种无法抑制的抒情冲动。
这便是散文与诗歌血脉相通的共质。
散文中那些托物言志、寄怀山水之作,因其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最接近于诗。
如果稍加韵律修饰,这样的散文便可称为“散文诗”了。
在文言文中,那些本属于应用文体的散文,其文学价值的形成更依赖情感的表现。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公文,可通篇流溢着忧国忧政的苦心孤诣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属公文,但以简洁朴素的文笔将作者的坦荡襟怀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深沉苍凉的笔调传达了为事业忍辱发愤的悲痛心情,表现出作者崇高的人格境界。
此类散文都是实用的,并非以发表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心绪情怀更坦诚真挚,诗歌的情蕴意味也因此而生成在语体特征方面,散文也是多姿多彩诸体皆备且独具风貌:含蓄凝练、形神兼备、声韵并美的诗歌语言比比皆是;真率质朴、本色天然、如话如诉的日常口语也屡见不鲜。
由于在题材、结构、篇制、语言等方面少有局限,散文的审美空间更为广阔。
诗歌的本性在散文中已经扩张放大。
唯此,诗歌的赏析方法、思路大都可移用于散文。
二、散文赏析概述——散文的分类散文分类的标准不太严格,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的散文。
它们或咏物状景中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情思。
此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般说来,最受人们喜爱、历代传诵不已的散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多属此类。
抒情性散文大都以作者情感的展现为构制线索,溶吉光片羽式的描写、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浮光掠影式的叙述为一体,所以有形散神凝之谓。
抒情散文同诗歌一样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表现。
不过,意象、意境与其它诗歌要素都因溶解稀释到更大的语言系统之中而相对地“淡化”了。
2.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二者并重难分主次的综合类型。
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之外,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等也属于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性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政治性、科学性论说文。
它托物言理、寓论于事、寄说情景,以充沛的感情、雄辩的论理汇成一种情理交融的气势和意韵,具有较鲜明的文学性和审美特质。
它虽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由表及里地剖析、议论,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生成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
议论性散文中影响较大的是杂文和小品文。
杂文侧重抒写杂感随想。
优秀的杂文体式短小精悍,行文泼辣尖锐,多用讽刺幽默的笔调,极富感染力、说服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堪称颠峰之作。
其关注视野之广阔、批判锋芒之犀利、哲理议论之精辟、文化底蕴之深邃、语言表达之精纯完美,在文学史上罕见其匹。
小品文是一种短小精练带有较强抒情意味的议论文。
所谓知识小品、科普小品、随笔、札记即属此类。
小品文篇制虽短但立意集中,行文挥洒自如,语言或诙谐幽默或雅致蕴籍,溶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兼知识性休闲性之并长。
虽然社会意义、时代精神有限,但可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满足人们求知、审美、休闲的文化需求,因此也拥有大量读者。
三、散文赏析点1、了解创作背景:了解创作背景本是文学赏析的一般方法,其渊源可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之说。
但对散文赏析来说,它别有一番意义。
散文创作求真实、忌虚构,其背景对于内容解读的指示作用更显重要。
例如,古代散文中多应用文体,其内容往往涉及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环境。
无论议论性散文或是记叙性散文,凡涉及具体背景的,总要先把背景搞清楚。
了解创作背景的另一个任务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概况。
也就是从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
散文篇制短小,集中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并无多少困难。
这样,从作家生平切入了解背景就更为必要了。
了解创作背景的方法主要是查阅有关资料。
好在一般散文选本都附有注或提示,作到大致了解并无困难。
重要的问题是在平时学习中扩展阅读范围,积累大量的文史知识,将大致了解提升为深刻了解。
2、分析作品结构:结构解析应为散文欣赏的着眼点。
这是因为散文样式差异较大,结构灵活多样。
要透过繁复各异的形态去把握凝聚贯注的神韵,似乎非由此不可。
前述散文大致分为抒情、记叙、议论三类,是说它们的表现对象、内容、方式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必然导致结构的差异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化趋向与文体化特征。
无论任何对象,只要其结构呈现出规律性,那么由此开始认识的进程都是较便捷的。
现代散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重:思想内蕴结构和艺术形式结构。
古代散文往往还要多出一重文体结构。
古人作文非常重视文体特性。
其立意谋篇、记事说理都要受到文体的规范。
现代散文的文体结构比较自由,模式化趋向不太显著。
例如,古文中的“记”以记叙为本,要先记地点,次记景物、传说,再叙事件经过或事物特性,最后还要说明作文原由。
“记”的这种写法说明:文体结构实质上是一种表达模式。
早在魏晋时代,曹丕就曾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由此可见,文体结构对文章的内容、风格也会产生较直接的影响。
熟悉文体结构对提高欣赏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请看下例:3、感受审美内蕴:艺术要表现人生的况味与真韵,怎能回避对思想哲理的呼唤?散文在这一领域中也有着数不清的成功尝试。
余秋雨先生认为:艺术哲理的本质,在于对世界、人生的内在意蕴的整体性开发。
哲理性的文学作品,既不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着重于表扬好人好事,一般地抒发爱憎感情,揭示一般的人生道理,褒赞一般的品格,而是对社会的总体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开发。
例如一只羽毛未干的麻雀幼雏被大风从树巢里摇下来,痴呆地、绝望地蹲在地上。
这时一条猎狗慢慢地接近它。
突然,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从附近一棵树上飞快地冲下来,落在狗鼻子前面,它蓬松着羽毛,惊恐失态,迎着獠牙狰狞的狗嘴跳着,要以自己软小的身躯掩护幼雏。
如果到此为止,只是把"老雀护雏"这一件事真实地记下来,不去突破故事框架作更多的构想,那么,这篇散文的内容未免矢之琐碎,意义就有限得很,没有多少美学价值;或者如某些惯于结笔点睛、开拓哲理者所做的那样,下面用一段文字,就老雀的行动议论开来,落实到母雀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上。
这样写,对原先的故事框架虽有所突破,思想意义增强了,但是,它所揭示恶毒仅限于庸常的道理,而不是对人生意义的整体性开发;而且,这种脱离故事、缺乏形象意蕴的孤立发挥,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与艺术哲理相距很远。
可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见〈屠格涅夫散文选〉)的写法却不同,它突破如上故事框架,使其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下,显示出非凡的意义。
在叙述老雀从树颠冲下,迎着凶犬“绝望而哀戚地吱吱地叫着”之后,文章这样写道:它俯冲下来救护。
它用躯体掩护自己的幼雏但瘦小的躯体,吓得浑身颤抖,小小的叫声变野,变哑了。
它垂死挣扎。
它准备牺牲自己!对它来说,猎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呵!可它不能稳坐在安全的高枝上,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烈的力量,把它从那里抛了下来。
我的猎犬特列佐尔停下步子,后退了一下,显然,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
爱,我认为,比死亡和死之恐惧更强大。
只有它,只有爱,才能维持和推动生活前进。
作者既没有纯然叙事,也没有简单地用叙事加议论的方法拔擢事件的内蕴,而是把力量大小悬殊的两个动物对比着描写,以收到超出故事之外的特殊意义。
这里有两组艺术比照:凶猛庞大的猎犬与躯体瘦小、惊恐失态、哀凄绝望的麻雀比照;浑身颤抖、吱吱哀鸣、勇敢冲向狗的嘴边,以死相拼的麻雀,与凶猛的猎犬一时停下、向后退一步相比照。
这种反差强烈的比照,具有异常鲜明动人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就自然地于寻常意义的琐碎的故事中,渗透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道理:“爱,比死亡和死之恐惧更强大”,“只有爱,才能维持和推动生活前进”。
这就是屠格涅夫对社会爱的哲理认识。
散文对哲理的追求,往往通过作者精神活动得以实现。
日本散文家得富芦花在“相模滩”观看落日,看着,看着,片刻之间,作者内心涌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在风平浪静的黄昏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
庄严之极,平和之至。
纵然一个凡夫俗子,也会感到已将身子包裹于灵光之中,肉体消融,只留下林灵魂端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之上。
落日溅沉,接近山顶。
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猛然一沉······举目仰视,世界上没有了太阳。
光明消逝,海山苍茫,万物忧戚。
太阳沉没了。
忽然,余光上射,万箭齐发。
遥望西天,一片金黄。
伟人故去皆如是矣。
(《相模滩落日》)我们所见过的写落日的散文,一般侧重于山光水色、余光反照的客观描写,或从中引出悲喜之情,而《相模滩落日》却不同。
作者不是纯客观描写落日与后辉下的海滩奇景,而是把自己置身于风平浪静的黄昏滩头那“庄严之极,平和之至”的气氛中,描写心灵上引起的触动、顷刻之间产生的特有的感受—“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伟人故去皆如是矣”--一种“宏大无比的悲喜的情绪性体验”。
这种体验当然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个人的悲喜之情,所以作者说:"有物,幽然浸乎心中,言"喜"则过之,言"哀"则未及。
"经过理性纯化而超乎"喜""哀"之外的这种感情,无疑是哲理化感情。
赏析: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