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教学案编制:吴祥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文言实虚词及重要句式。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3.熟知《史记》首创的“互见法”,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重点:“目的1、2、3”。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整体感知。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泛读)1-4:出生不凡,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思夺取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洛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

18-20: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

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第二部分(5-15):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6-20):称帝之后。

(以上建议为第一课时内容)(二)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1.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

(精读)(1)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

分组讨论回答。

(2)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

(3)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

2.总结文言现象(详见后页)(以上建议为第二课时内容)三、人物形象(一)学生讨论: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

“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

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

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三教九流”,兼收并蓄。

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汉四年“广武对话”,汉王数羽十罪,羽恼羞成怒,暗中用弩射中王胸,为了不让军中因主帅负重伤而军心动摇,他立刻弯下身子捂住自己的脚指头,大喊:“敌人射中了我的脚指!”鸿门宴上,差点遭暗算;兵败彭城,几乎被捕获;荥阳被围,不是纪信替代,定死羽手;广武伤胸,奄卧病创;平城之难,被匈奴困七日,九死一生┅┅可以说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

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

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二)总结形象1.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没有一味褒扬。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没有一味贬抑---实录的精神。

四、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一)由补充材料看刘邦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讨论课本50页第3题,可补充: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

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

家贫。

有姊,能鼓琴。

”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

”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愿为假王便。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淮阴侯列传》)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

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

(《留侯世家》)④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

”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

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

”楚军皆呼万岁。

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信。

(《项羽本纪》)(二)明确这是《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互见法”。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

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

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三)讨论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方法。

1.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①“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

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

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

”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

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

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人物。

(为太上皇祝寿)3.用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

(踞见郦生)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五、总结:《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

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

篇末为太史公论赞。

六、补充材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