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试行)目录第一章概述一、按摩适应证二、按摩禁忌证三、按摩注意事项第二章常用手法操作规范一、按法二、摩法三、推法四、拿法五、扌衮法六、一指禅推法七、揉法八、点法九、捏法十、拨法十一、叩击法十二、擦法十三、搓法十四、抖法十五、振法十六、踩蹻法十七、摇法十八、拔伸法十九、屈伸法二十、扳法第三章常见疾病按摩手法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骨伤科疾病一、落枕二、项痹病(颈椎病)三、岔气四、胸椎小关节错缝(胸椎小关节紊乱)五、急性腰扭伤六、慢性腰肌劳损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八、骶髂关节损伤九、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十、肱骨外上髁炎十一、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十二、梨状肌综合征十三、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十四、踝关节扭伤十五、跟痛症第二节内科疾病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二、泄泻(腹泻)三、便秘四、胁痛(慢性胆囊炎)五、不寐(失眠)六、头痛七、中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八、面瘫病(周围性面瘫)第三节妇科疾病一、月经不调二、痛经三、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四、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五、乳癖(乳腺增生)64第四节儿科疾病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二、疳积(消化不良)三、便秘四、咳嗽五、夜啼六、遗尿七、能近怯远证(青少年近视)八、小儿肌性斜颈九、桡骨头半脱位十、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十一、五迟(小儿脑性瘫痪)第一章概述一、按摩适应证1.骨伤科疾病:落枕、项痹病、岔气、胸椎小关节错缝、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痛病、骶髂关节损伤、肩凝症、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梨状肌综合征、膝痹病、踝关节扭伤、跟痛症等。
2.内科疾病:胃脘痛、泄泻、便秘、胁痛、不寐、头痛、中风后遗症、面瘫病等。
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乳癖等。
4.儿科疾病:小儿泄泻、疳积、便秘、咳嗽、夜啼、遗尿、能近怯远证、小儿肌性斜颈、桡骨头半脱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五迟等。
二、按摩禁忌证1.骨折、关节脱位、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症。
2.急性脊柱损伤或有脊髓症状诊断不明确者。
3.严重心、脑、肺、肾、肝等疾病。
4.恶性肿瘤。
5.急腹症。
6.有出血倾向疾病。
7.传染病、化脓性疾病。
8.烧伤、烫伤、溃疡等皮肤异常部位。
9.月经期腰骶、腹部慎用;妊娠期腰骶、腹部禁用。
10.饥饿、过劳及醉酒后。
11.不能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三、按摩注意事项(一)按摩医生注意事项1.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告知患者治疗相关情况。
2.详细诊察病情,排除按摩禁忌证。
3.选择适当的体位。
4.随时询问和观察患者反应,以保持适宜的按摩强度。
5.按摩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按摩治疗。
6.月经期、妊娠期按摩,应掌握适宜的部位与刺激量。
7.按摩时要保持手的温暖和清洁,经常修剪指甲,勿戴戒指,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二)患者注意事项1.过饥、过饱、过劳或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时不宜立即接受按摩。
2.按摩时要呼吸自然,肌肉放松。
3.按摩过程中如有不适,如心慌、胸闷、过度汗出等,应立即告知医生。
4.功能锻炼的强度、范围均应量力而行,切忌过量。
第二章常用手法操作规范一、按法【定义】用指腹、指间关节、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垂直用力下压的手法,称为按法。
可分为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
【操作要领】1.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宜悬腕,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按法、肘按法以肩关节为支点,借用身体的重量。
2.按法应垂直向下,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增加,不可用蛮力或暴力猛压。
3.用力要沉稳着实,不可偏移。
4.当按压力达到所需力量后,应先停留片刻,再松劲撤力。
【适用部位】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施力过程中要询问患者感受,及时调整手法刺激量。
二、摩法【定义】用指或掌在受术部位做环形摩动的手法,称为摩法。
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操作要领】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适当屈曲。
2.指摩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摩时腕部要放松。
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适中。
一般指摩稍轻快,掌摩稍重缓。
【适用部位】全身多个部位,多用于胸腹部。
【注意事项】施摩法时不宜带动皮下组织,与揉法有别。
三、推法【定义】用肢体某一部位如指、掌、肘等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称为推法。
可分为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等。
【操作要领】1.着力点要紧贴体表,沿经络循行路线或肌纤维走行方向推进。
2.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要平稳适中。
【适用部位】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1.受术部位可涂以润滑剂等介质,以免损伤皮肤。
2.不宜隔厚衣物操作。
四、拿法【定义】用拇指指腹与其余手指指面相对用力,捏而提起肌肤的手法,称为拿法。
【操作要领】1.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用力,捏住受术部位的肌肤,腕关节适度放松,以拇指同其余手指的对合用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地提捏揉动。
2.操作时用巧劲提拿受术部位的深层筋肉,协调连贯,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或间断用力,不可用指端内抠。
3.动作要深透、柔和、灵活、连贯、有节律。
【适用部位】头部、颈肩部、胸腹部和四肢部等。
五、扌衮法【定义】用小鱼际、掌背侧或掌指关节部着力于受术部位上,做腕关节屈伸、内外旋转连续往返运动的手法,称为扌衮法。
【操作要领】1.肩关节放松下垂,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旋转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旋转和屈伸运动,通过小鱼际掌背侧或掌指关节突起部来回扌衮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上。
2.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左右,即向外扌衮约80°,向内扌衮约40°,使小鱼际与手背1/2面积依次接触受术部位。
向外扌衮动和向内扌衮动时发力轻重之比为3:1。
3.压力要适中,不可过度碰触患者骨性突起部位。
4.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适用部位】肩背部、腰臀部和四肢部等肌肉丰厚处。
六、一指禅推法【定义】用拇指指腹、指端或桡侧偏峰着力,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拇指或拇指指间关节做屈伸往返运动的手法,称为一指禅推法。
【操作要领】1.用拇指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以肘部为支点,通过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拇指或拇指指间关节做屈伸往返运动。
2.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上。
3.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4.掌握紧推慢移的原则:“紧推”指摆动的频率要快,每分钟约120~160次;“慢移”指从一个受术点到另一个受术点时应缓慢移动。
【适用部位】全身多个部位。
七、揉法【定义】用指腹、鱼际、掌根、全掌、前臂或肘尖着力于受术部位或某一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环旋动作的手法,称为揉法。
可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前臂揉法和肘揉法。
指揉法又可分为单指揉法和多指揉法。
掌揉法又可分为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和全掌揉法。
【操作要领】1.施掌揉法或指揉法时,腕关节要放松,用掌或指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及手掌、手指做轻柔、缓和的环旋动作,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
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2.施前臂揉法或肘揉法时,用前臂或肘尖着力于受术部位或穴位上,以肩关节为支点,连同上臂带动前臂做环旋揉动。
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00~120次。
3.揉法宜柔和深透,需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适用部位】全身多个部位。
八、点法【定义】用指端、屈曲的指间关节或肘尖点压受术部位或穴位的手法,称为点法。
可分为指点法和肘点法。
指点法又可分为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
【操作要领】1.拇指端点法宜手握空拳,拇指指腹应紧贴食指中节桡侧缘,以免用力时扭伤拇指指间关节。
2.屈拇指点法时拇指端应抵在食指中节桡侧缘,使拇指得到助力和固定。
3.屈食指点法宜手指相握成实拳,拇指末节尺侧缘要紧压在食指桡侧以固定和助力。
4.肘点法要以尺骨鹰嘴突起部为着力点,以肩关节为支点,借用身体上半部重量,逐渐用力。
5.取穴要准,用力要稳。
6.用力方向宜与受力面相垂直,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
【适用部位】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1.不可突施暴力。
2.对年老体弱、久病虚衰、心功能不全者,施术时应注意力度。
3.本法与按法的区别在于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更大九、捏法【定义】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对用力,在受术部位上做对称性挤压的手法,称为捏法。
【操作要领】1.拇指与其他手指要以指腹着力,施力时力量要对称。
2.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力要均匀而柔和,不能用指甲掐捏皮肤。
【适用部位】颈项部、背部和四肢部等。
【注意事项】捏法作用位置较浅,仅限于皮肤和浅筋膜。
附:捏脊法【定义】用手指在脊柱两侧的皮肤及浅筋膜上做提、捏、捻、推的手法,称为捏脊法。
可分为拇指前位捏脊法和拇指后位捏脊法。
【操作要领】1.拇指前位捏脊法:用拇指指腹同食指桡侧缘捏住皮肤,腕部背伸,以利于前臂施力推动前行。
2.拇指后位捏脊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捏住皮肤,腕部稍悬,以利拇指的推动前移。
3.捏提皮肤用力要适度,自龟尾至大椎穴施3~5遍。
4.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协调。
【适用部位】脊柱两侧。
【注意事项】1.捏脊法着力部位在指腹,而非指端,捏起时勿拧转。
2.如出现皮肤不适感,可在操作结束后,自上而下施推法3~5遍。
十、拨法【定义】用指、肘或其他部位按于受术部位上,做单向或往返拨动的手法,称为拨法。
【操作要领】1.拨动的方向应与肌纤维、肌腱、韧带等方向垂直。
2.拨动速度要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适用部位】颈项部、肩背部、腰部、臀部和四肢部等。
【注意事项】1.拨动时不可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应带动肌纤维、肌腱、韧带一起拨动。
2.拨动的时间应根据施术需要而定,一般不宜过长。
十一、叩击法【定义】用小指侧或空拳的底部击打受术部位的手法,称为叩法。
用拳背、掌根、小鱼际或指端快速、短暂、有节律地击打受术部位的手法,称为击法。
【操作要领】1.叩击时用力要稳,要有反弹感。
2.叩击动作连续而有节律,快慢适中。
3.叩击力量因人、因病(证)而异。
【适用部位】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1.避免暴力击打。
2.年老体弱者及小儿慎用。
十二、擦法【定义】用掌、鱼际等部位贴附于受术部位,做较快速的直线往返摩擦,使局部产生热感的手法,称为擦法。
可分为掌擦法、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
【操作要领】1.用力稳,不可歪斜,压力要适中。
2.动作均匀连续。
3.操作频率每分钟约100~120次。
【适用部位】全身多个部位。
【注意事项】1.不宜隔衣操作,应暴露施受术部位。
2.受术部位可涂少许润滑介质。
十三、搓法【定义】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或胁肋部做交替搓动或往返搓动的手法,称为搓法。
【操作要领】1.用双手掌面夹住受术部位相对用力,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和上臂主动施力,两手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并上下往返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