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及其适用一、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内涵及理论基础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专门地位来源于这种机制所独具的无法取代的作用,他差不多成为金融和贸易领域重要的结算支付工具,确保信用证具有快捷、可靠、经济和便利优点的一项重要法律规则便是“独立抽象原则”,该原则将的实质在于将信用证的开立、兑付及纠纷解决与其他买卖合同、开证合同等基础性或附属性合同的效力、履行及纠纷隔离开来,使信用证能够在相对自我封闭的安全环境中运行,将信用证交易有关当事人的职责限定在各自最专长的领域内。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也恰恰是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为不法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为欺诈行骗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常常成为不法商人鱼目混珠,骗取巨款的爱护伞”「1」。
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发生信用证欺诈案件,有报告说,仅在1995年美国就有超过5亿美金的缺失可归因于信用证诈骗「2」,在我国也发生过数起信用证诈骗案「3」。
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面临着庞大的挑战。
因为假如固守该原则,不承诺有任何例外,在遇到卖方有欺诈行为时,银行仍按单据在表面上与信用证相符即予以付款,买方就会遭受严峻的缺失,有关国家的法律和判例认为,承认信用证独立于基础合同的同时,也承诺有例外,假如受益人却有欺诈行为,买方能够要求法院下令禁止银行对信用证付款。
「4」这确实是所谓的“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1、“欺诈使得一切无效。
”这是民商法最差不多的法律原则之一,L/C欺诈也不例外,是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第一个理论基础。
各国一致认为,基于爱护社会公平及良好的商业道德的需要,在发生L/C欺诈的情形下,应对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软化处理或排除适用,因为对信用证欺诈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信用证制度内部找到答案,产生信用证欺诈的根源是独立抽象原则,而这一原则信用证制度的核心所在,若因欺诈而否定独立抽象原则,则等于否定整个信用证制度。
2、“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上的“帝王原则”,是现代民法理论及立法和实践中普遍遵守的原则。
受益人提交伪造的或带欺诈性陈述的单据,正是违抗了诚信原则,假如在这种情形下仍坚持《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认为银行应对受益人付款,买方只能依据买卖合同向卖方索赔,明显是不公平的。
3、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第三个理论依据是各国冲突法普遍规定的“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即假如当事人选择适用的外国法或国际惯例违反本国的社会公共利益、法律的差不多原则或公序良俗时,法律能够排除其适用。
现代各国差不多上都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应当诚实守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信用证交易中,在开证申请人或受益人存在欺诈的情形下如仍适用《UCP500》就会显失公平。
二、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条件(一)有欺诈存在1、欺诈的含义:(1)《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的规定:UCP500并没有信用证欺诈的规定,国际商会既没有对欺诈下一个定义,也没有对信用证欺诈作出规定。
国际商会负责制定UCP500的银行技术委员会在通过尝试和努力后认为,“专门清晰,在统一惯例500中提出一个明确的技术语章节是一种可怕的尝试。
……这将引起许多国家委员会之间的争辩,而且不能保证对这些定义的下法能取得国际间的一致意见,因此那个尝试被舍弃了。
”「1」“由于跟单信用证业务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合作性,为顺利开展此业务,银行必须进展能赢得其客户和代理行信任的有关惯例,诈骗、不诚实或疏忽的行为总是难以长久的,而且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银行标准实务,跟单信用证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表达了诚实和信任的原则。
”(2)《美国统一商法典》UCC的规定:第一,尽管UCC第五章有专门的定义条款,然而其中并没有信用证欺诈的定义,1995年新修订的UCC5由5-103条对信用证的各个概念作出定义,但同样也没有对信用证欺诈做专门的定义「2」。
其次,美国的判例一样倾向于就事论事,而不倾向于下定义。
他的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是通过判例确定下来的,第一起因信用证欺诈而给予禁令的判例正是本文所分析的案例。
有学者认为信用证欺诈的概念来自于一般法的传统判例中关于欺诈的一样定义和界定,即“任何有意的误述(misrepresentation)事实或真相以便从另一人处获得好处。
”「3」《布莱克法学辞典》中关于欺诈的定义是:“有意地曲解真相以便诱使其他人依靠该曲解从而从他人处获得本不属于他自己的有价值的事物或某种法律上的权益。
通过语言或行为,通过说谎或错误引导,或隐瞒应该披露的事实,虚假的陈述事实,使别人据此行动从而造成法律上的缺失。
”(3)中国的规定:《民法通则》实施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形,或者有意隐瞒真实情形,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能够认定为欺诈行为。
”而信用证欺诈确实是指:利用信用证机制中单证相符即予以付款的规定,由不法行为人提供表面记载与信用证要求相符,但实际上并不代表真实物资的单据,从而骗取所支付的货款的商业欺诈行为。
「4」2、信用证欺诈的种类利用信用证进行欺诈的方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类型,假如从主体上归纳能够分为以下几种:(1)受益人的欺诈:a.伪造全套单据:是受益人在物资全然不存在的情形下,以伪造的和信用证要求相符的单据使银行因表面上单证相符而无条件付款,从而达到诈取信用证项下的款项的目的的信用证欺诈。
依照UCP500的规定,受益人要提交商业发票、保险单据和运输单据,其中提单是受益人要紧的伪造目标。
一种方式是通过伪造提单的内容,另一种方式是设立假公司,伪造假提单。
b. 伪造部分单据:如伪造单据上的签字。
c.受益人在单据中做欺诈性陈述:此种欺诈方式,单据是真实的,物资也实际存在,但装运的物资不是信用证所要求的物资,而是残次品或废物。
由于受益人所提交的伪造的单据表面上都符合信用证要求的条款,开证行必须付款,其结果是导致买方遭受缺失。
d.伪造、变造信用证:从最近几年的相关案例分析,伪造信用证要紧是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的全然不存在的银行开出信用证或者假冒有阻碍的银行的名义开出假信用证。
变造信用证是行为人在真实、合法的银行信用证结算凭证的基础上或以真实的银行信用证结算凭证为差不多材料,通过剪接、挖补、涂改等手段改变银行信用证结算凭证的内容和要紧条款使其成为虚假的信用证「1」。
(2)开证申请人的欺诈a.假冒信用证:要紧是指缺乏成为有效信用证的必要条件而表现出自身虚假性的信用证欺诈。
b.“软条款信用证”欺诈:软条款欺诈在法学理论上和法律规定上,均没有统一的或觉权威的定义表述。
一样认为,“软条款”是指由开证申请人要求在信用证中加列的,由其操纵信用证的生效条件和限制单据结汇效力的条款。
「2」其目的在于,使开证申请人具有单方面随时解除付款责任的主动权,以达到诈取保证金,增加出口商的风险,使货款的收回完全取决于买方的商业信用。
具体有以下四种类型:(a)暂不生效条款;如:领取进口许可证才能生效。
(b)限制性单据条款;(c)加列各种限制;(d)限制性装运条款:“The goods will be shipped upon receipt of shipping advice issued by opener of L/C appointing the name of vessel , which will be issued by way of an amendment to this credit by the issuing bank.”由于这些条款的存在,使得表面为不可撤销的信用证变成了变相的可撤销的信用证。
(3)受益人与船东共谋的信用证欺诈:a. 伪造单据欺诈:通常情形是,受益人的物资全然不存在,而只凭受益人和船东伪造的假提单和其他单据便能够从银行结汇。
b.保函换取清洁提单:c.预借提单和倒签提单欺诈关于信用证欺诈是指单据方面的欺诈,依旧也包括基础交易方面的欺诈,狭义的观点认为,“交易仅指信用证交易,欺诈例外规定仅适用于受益人在提交单据方面对开证行犯有欺诈的情形。
广义的观点认为,欺诈既包括信用证交易中的欺诈,也包括基础交易中的欺诈。
这种说明较为合理,《美国统一商法典》5-114(2)明确规定包括单据方面的欺诈,又规定交易中的欺诈(fraud in the transaction)也可启动该条规定的抗辩。
(二)信用证欺诈的程度标准关于欺诈的程度,是一个专门重要的问题,假如标准定的太低就会严峻损害信用证的独立抽象原则,受益人在信用证项下的保证就会失去价值「1」,法院一样采取严格的标准,正如在本案中法官所说:“欺诈要求更甚于仅仅是违约的情节。
”。
在美国的判例中,主张信用证欺诈而给予禁令救济的条件是,欺诈必须是“主动的欺诈(active fraud)或过分的欺诈(egregious fraud)”。
[2]在许多案件中,法院给予禁令所要求的欺诈应达到的程度是“该欺诈的程度如此严峻地违反了整个交易,以致于坚持开证人付款义务的独立性所谋求的立法目的将不再起作用。
”“信用证项下基础合同的欺诈只有达到及其严峻,太过分或令人无法忍耐,或受益人提取信用证项下的款项没有一点理由,以致于假如再坚持信用证的独立性将不但可不能实现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支付可靠手段的目的,而且反而会被不道德的商人用来作为实施不道德欺诈的手段,同时法院也无法容忍自己的程序被该不道德的人利用,法院才会给予禁令。
仅仅是欺诈的指控或是基础合同项下的一样抗辩是不够的。
”「3」最近美国有关的判例说明,欺诈必须是实质性的(material),“信用证项下的单据欺诈关于单据的购买方或欺诈行为关于基础交易的参加者而言是否是决定性的(significant),关于法院判定是否给予禁令十分重要。
”「4」因此欺诈例外原则必定要求:假如有人主张实质性欺诈而提出止付信用证,那么法院必须检查基础交易,因为只有检查该基础交易才能使法院确定某个单据是否是欺诈性的或受益人差不多进行了欺诈,同时,还要决定该欺诈是否是实质性欺诈。
近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判例主张,当受益人的欺诈十分过分时,信用证的独立原则将不再起作用。
「5」欺诈是否具有实质性是一个留给法院去决定其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是法院的自由裁量权问题。
三、欺诈例外原则的排除(一)欺诈例外原则的排除情形:尽管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已得到普遍的遵守和确认,但一样认为在有些情形下仍能够对该原则进行排除。
以《美国统一商法典》为例,该法规定了在有些情形下,不管是否存在欺诈,开证行都必须付款。
1、要求兑付交单的人是开证行的被指定人,该人善意的付出了对价且未被通知单据存在伪造或欺诈。
2、该人是保兑行,而该保兑行已善意的依照保兑义务履行了保兑。
3、该人是信用证项下开立汇票的正当持票人,而该汇票差不多通过开证人或一个被指定银行的承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