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母教子浅析班主任工作
[摘要] 班主任不仅是一种分工,更多的是一种奉献,它不仅需
要满腔热忱、兢兢业业地辛勤耕耘,还要揣摩合适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到地胜任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
本文通过借鉴孟母教子的三个经典故事,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出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新
途径。
[关键词] 成长环境模范带头以情感人
我校坐落在伟大思想家孟子诞生地,距“孟母三迁祠”三里多路,故而得名“三里小学”。
身处孔孟诞生地,无时无处不在深受亚圣孟子思想的熏陶和洗礼。
作为家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传播孔孟思想、发扬光大“孟母教子”精神是应尽的职责,特别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从事班主任工作中,扎实汲取亚圣孟子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出了点滴探索,并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从“孟母三迁”故事中汲取到“后进生”转化的良策
“孟母三迁择邻”的故事在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孟母为了给年幼的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孤儿寡母的竟然接连搬家三次,孟母肯定受到了诸多磨难,那为什么还要搬家呢?可见孟母十分重
视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结合平时的班主任实践工作,我认为良好的“环境”因素对于学生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在做好“后进生”转化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平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座次调整工作,将其作为做好后进生转化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对学生座位一月一调
整。
具体操作中,除坚持兼顾学生身高的个别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广泛征求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让各科尖子生和
后进生结对子,特意安排在一个邻近课桌上学习。
此外,我对每个后进生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一旦一门功课取到明显长进后,就及时将
其安排在另外一门功课尖子生课桌附近学习。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一般在一个学期内,绝大多数后进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都能取得明显长进,有效促进了一个班级平衡发展。
为此,我也经常被安排轮换接替担任各年级的班主任。
二、从“买肉啖子”故事品尝到模范带头作用的“甜头”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很好奇,就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
子吃了。
可见孟母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启发教育孟子,始终在年幼孟子面前发挥“带头”和“树标”的作用,对孟子今后的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班主任,也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才能更好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我认为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最高管理者,不应高高在上,则应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带头模范执行班集体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
“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是我们班规的第一条。
记得我在教《春天来了》
这篇文章时,描述着“柳树吐绿、小草发芽、冰雪融化……”渐渐地,孩子们被吸引进一个春天般的童话世界里,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情不自禁的问:“老师,我们周末能去春游吗?”,我当时也没多想,爽快的答应:“可以呀”。
说完又后悔了,全班50多名学生乘车外出可不是容易的事,后来虽然学校答应了,但是学校资金紧张,暂时拿不出钱来。
为兑现自己的诺言,同时,也为了带头恪守“诚实守信”的班规,我硬是取了当月的部分工资组织学生就近爬山春游。
为带头执行“热爱劳动”的班规,每次周五卫生区大扫除,我总是亲自和学生一块干,每位学生都很抢着干,从来不言谁干得多与少,从来不用班主任支派,但我们班的卫生评比总是第一名。
此外,课堂纪律等各项班规也得到较好的遵守,任课老师普遍反映我们班班风好,纪律好,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学区的老师讲公开课时都喜欢用我们这个班。
身教胜于言教,模范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三、从“断机教子”故事中感受到以情感人的“魔力”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了。
”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一下就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见状,心里既害怕又迷惑,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
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就永远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咽地哭了起来。
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记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读书。
我认为,孟母关键是做到了一个“情”字,以情感人。
这也给我做班主任工作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学生犯了错误并不知悔改,绝不可粗暴的批评和体罚,否则就会把
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就容易感动。
前些年,我刚接过一个班,班里有一个孩子,年龄偏大,他经常凭借人高马大的优势欺负小同学,而且还在班内发展了几个“死党”。
听前任班主任说,批评甚至体罚对他都无济于事。
再这样下去,这孩子迟早要出事。
我立即将该生列为重点管理对象。
首先我进行了家访,结果他的家庭状况让我大吃一惊。
原来,父母辛辛苦苦赚了几年的血汗钱被人骗走了,母亲神经病复发,父亲也因此一蹶不振,经常赌博酗酒。
对此,我将该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在他吃不上饭的时候,陪他一块在食堂就餐;当他欺负小同学的时候,我让他换位思考;该添学习用品的时候,我及时送到他手中;抽课余时间专门给他辅导
课程……刚开始时,他还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后来慢慢的,我发现他眼里闪着泪花……一学期过后,老师同学们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样,
不但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而且成绩突飞猛进,还当选上了班干部。
紧接着,其他几位类似的孩子,也被“真情”一一感化。
这是采取打骂体罚手段永远也达不到效果。
这样我更加坚定了“以真情感化”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20卷.
[2]总政治部.改革中的军校育人之路.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2.
[3]董洪利.孟子研究.凤凰出版社.
[4]孔孟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孟子研究论文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