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带答案)2015年广州市天河区九年级综合测试(一) 语文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2.所有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5分)一、(6小题,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脑髓(suǐ)嗥(háo)鸣亢(kàn�溃┓�获益匪(fěi)浅 B.奔丧(sān�溃�匀称(chèn) 殷红(yān)惟妙惟肖(xiào) C. 风骚(sāo) 田圃( bǔ) 繁衍(yǎn) 强聒不舍(��uō) D. 发窘(jiǒn��) 扶掖(yè ) 妖娆(ráo)弥留之际(mí) 2.下面划线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
广州人的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19世纪初,“饮早茶”的时尚,就风靡了珠江三角洲(A)。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茶楼业更加发达。
从‘饮早茶”发展到“饮下午茶”到晚上的“饮夜茶”,档次越来越高,食品越来越精致(B)。
而向往开放改革的各省人士,也常常以广东的生活习尚为乐,于是南至天涯海角,北达内蒙古草原,都建起了广式茶楼(c)。
到后来,“老舍茶馆”根深缔固的古都北京人,盖碗茶艺高超的成都人,都学广州人“饮早茶”(D)。
广州茶楼之风,一下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传播岭南文化的一个窗口。
3.下列成语运用恰当一项是() (3分) A.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B.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这是不可理喻的。
C. 晚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解题思路,重蹈覆辙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
D.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去过广州的陈家祠,该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他叹为观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我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B.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C.我国粮食的生产,长期能够做到自给,这与科学家袁隆平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D.智能手机都内置了新版软件移动视窗操作系统,并拥有通话、上网冲浪和观看视频等。
5.下面是广州市越秀山镇海楼的一幅对联的上联,请从下列8个短语中选用4个组成下联(3分)上联是: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下联备用词:五百年如此江山故侯安在对碧海青天楼高四望皆通使我倚栏看剑望江楼泪洒英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活动(5分)孔子、孟子离我们的时代已十分久远,然而他们杰出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仍然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他们吧。
(1)搜集“孔孟”名言。
请你各写一则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名言。
不得使用示例(2分)示例:不耻下问(孔子)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辩“孔孟”思想(3分)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儒家思想今天遇到了无比强劲的对手。
“孔孟”思想还有存在的依据吗?请以正方身份参与辩论,表明你的观点并举例分析。
反方:“孔孟” 思想糟粕多于精华。
其宣扬的中庸之道缺少创新和进取精神,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为封建统治者的剥削行为制造了理论依据。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C.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浩浩汤汤;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根据课本,补写下列各句空缺部分。
(5分)①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③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3)理解性默写(2分)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但刘禹锡却与众不同,他在《秋词》中用形象生动的词句“ ,”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8.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5分)(1)人皆吊之(《塞翁失马》)(2)便要还家:(《桃花源记》)(3)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4)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5分)三、(4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10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9.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 B. 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C. 云归而岩穴瞑男有分,女有归 D. 行者休于树受任于败军之际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2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以禽鸟之乐衬托出游人离去后山林的幽静。
C.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描绘,映衬了百姓安居乐业及太守政事繁忙的事实。
D.文章最后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5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题目中的“酬”和诗中的“长”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四、(9小题,4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6题。
(15分)何以解忧余光中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
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在生活。
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加宽广。
――余光中(1)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颇为严肃,是为了增长见闻,恢宏胸襟,简直是教育的延长。
台湾各大学例有毕业旅行,游山玩水的意味甚于文化的巡礼,游迹也不可能太远。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
司马迁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沉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义的壮游。
苏辙认为司马迁文有奇气,得之于游历,所以他自己也要“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2)值得注意的是:苏辙自言对高山的观赏,是“恣观”。
恣,正是尽情的意思。
中国人面对大自然,确乎尽情尽兴,甚至在贬官远谪之际,仍能像柳宗元那样“自肆于山水间”。
徐文长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恣也好,肆也好,都说明游览的尽情。
柳宗元初登西山,流连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游兴到了这个地步,也真可以忘忧了。
(3)但是许多人旅行只是为了乐趣,为了自由自在,逍遥容与。
中国人说“流水不腐”,西方人说“滚石无苔”,都因为一直在动的关系。
最浪漫的该是小说家斯蒂文斯了。
他在《驴背行》里宣称:“至于我,旅行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哪里,只是为了前进。
我是为旅行而旅行。
最要紧的是不要停下来。
”在《浪子吟》里他说得更加洒脱:“我只要头上有天,脚下有路。
”至于旅行的方式,当然不一而足。
有良伴同行诚然是一大快事,不过这种人太难求了。
就算能找得到,财力和体力也要相当,又要同时有暇,何况路远人疲,日子一久,就算是两个圣人恐怕也难以相忍。
倒是尊卑有序的主仆或者师徒一同上路,像“吉诃德先生”或《西游记》里的关系,比较容易持久。
也难怪潘耒要说“群游不久”。
西方的作家也主张独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