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总结
案例三: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研讨题目:
1..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如何?
2/人类历史为什么没有按照马尔萨斯预言的发展?
3.既然马尔萨斯的预言失败,你认为边际报酬理论规律还起作用嘛?
4.请你谈谈“中国人口太多,将来需要世界来养活中国”或“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
课后研讨情况:课后先由组长通过讨论分配好各组员的任务,然后大家各司其职,最终通过查找资料并对其整理最后完成对PPT的制作,这过程,大家都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对马尔萨斯和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认识和个人看法,对一些不懂的概念性问题都能通过各种手段来自行解决,当然也少不了组员间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了。
总体来说,我们组员都能尽心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
第一问: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且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条件:1. 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是可变的,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 2. 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3. 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4..短期生产(长期的话要用边际规模报酬来分析)
第二问:
马尔萨斯的定义: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曾经预言: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最终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
这是因为,一方面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食物,因此,最终人口增长比例会超过食物供给增加比例,必然会产生大的饥荒。
然而,马尔萨斯没有想到的是,技术的飞速进步,如高产搞病的良种、高效的化肥、先进的收割机械、电力和其它能源、生物技术等,改变了许多国家的食物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和食品的增长率显著超过人口增长。
另外,由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观念变化及政策(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人口也并没有按照马氏所预言的,爆炸式增长。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13亿人口的到来整整推迟了4年;而欧洲的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为负的现象。
因此,从历史事实来看,马氏理论建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础之上,对于观察工业化特定阶段的经济运行矛盾具有历史认识价值,但限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条件,及马氏预言成立的假设条件,必然使得马氏预言最终破灭。
(因为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由此人类的粮食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
第三问:
起作用。
边际效用规律依然成立,因为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中,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投入中都存在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
刚开始时的可变要素投入量为零,远远还没有达到最佳比例,但随着可变要素的持续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逐渐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达到最佳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而在此之后如继续投入可变要素的话就又会偏离了最佳比例,相应地边际产量呈现递减规律。
这个定律讲述的是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的后期总是会出现边际产量递减的现象。
一旦满足了这一前提,那么它就是一条铁律了。
而马尔萨斯的预言师说人类最终会出现大的饥荒,而这里恰恰运用了这一定律来解释说明的。
而预言的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其把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的有限变成一种抽象的数字关系,而应该联系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来研究这两者的关系,而并未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理论错误才导致的。
所以说这一规律依然还起作用。
第四问:
(4)国内政策: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有效缓解了中国粮食紧张问题,并且科技技术大量投入到了农业上,粮食生产增加。
但是,其边际产量依旧还是会递减。
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技术含量,在边际生产达到最高峰后,此时还可以做到养活一国人的话,在其必然递减的趋势出现后,总产量还是在增加的。
同时节约资源的消耗,节省粮食的输出,达到边储备边供给的状态。
科技方面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
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
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
例如,从1961-1975年,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至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l.9%上升至22.6%。
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
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中国式从容回答:中国能养活自己。
下面从我国粮食产量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当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式:新华网南昌2010/10/3电(记者林艳兴),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价全线暴跌,玉米市场创下今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小麦市场当周5个交易日持续下行,大豆市场创下8月份以来最大单周下跌。
资本市场上的利空,或许是现实世界的利好。
业内人士分析,6月份以来的国际粮价暴涨可能已告一段落,进入调整,世界再次度过了一轮粮价上涨的威胁。
而在过去的4个月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主粮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继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期间成功实现“世界粮荒、中国不慌”之后,中国再次续写了奇迹。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曾撰文质疑“谁来养活中国”。
10多年后的今天,在接连发生的国际粮价波动中,中国不断从容应对,其粮食成就令人瞩目。
面对“外患内忧”,中国粮市从容不迫。
粮食专家普遍认为,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平稳度过了,今年中国粮市仍可保持平稳。
只要国内外不发生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粮食市场供应将有可靠保障,粮价将继续在国家调控下稳中有升。
“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的负责任”。
农业专家、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尹小健说,10多年前,美国人布朗曾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发“中国粮食威胁论”炒作。
从接连两次从容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看,中国已较好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作出了回答:“中国有能力靠自己养活中国”。
未来的中国又将有何行动?(由马尔萨斯预言的启示)
当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分布不均衡,仍然是困扰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提倡晚婚,男女在有负担能力的时候再结婚。
晚婚可以提高父母的抚养能力,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同时,人口生育时间的延后,相应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因此我国把晚婚晚育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原则。
马尔萨斯还看到贫困家庭生育率高,富裕家庭则相反。
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不同。
因此,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无疑是极有价值的思想。
简言之,我们应当历史而客观地看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通过批判《人口原理》中消极、错误的思想,吸取其合理内核,为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充分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这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实现人口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社会稳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通过这次讨论,大家对一些概念有了一些更深一度的理解,但是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其实讨论就是为了发表自己本组的观点,然后接受老师的挑战,如果你的观点不是那儿地完善,老师就会给小组提出意见并进行补充,从而纠正本组甚至全班共同性的认识偏差。
这就达到了讨论的实质目的。
这次讨论中,我们组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就有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对于任何产品它们的边际产量必然递减,其实也有特例,比如知识因素,它就是那种随着本身的投入增加最终产量还是增加的,因为知识人们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获取并且融会贯通达到促进生产的效果。
认识的不全面让我们对这一规律有了绝对的肯定。
其实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暴露出平时的不严谨,因此我们以后会在此过程中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