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道方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范围涵盖出世与世间的智慧,处理世出世间关系的方法,即真俗二谛论。
所谓实际理体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性空”,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
•“幻有”具有二重意思: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其非实在;二、幻有非凭空而现,它的产生要有条件(因缘)。
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讲说一切法,这就是俗谛。
•《金刚经》全部讲的是“性空幻有”,表现为这么一种说法的形式:“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即出于度生实践,所以要假设佛法。
在经中这样的“既非”句式不胜枚举。
四种思辨形式•凡是读过《金刚经》的人,都会对其特殊的思辨形式印象深刻,而这部分却也是让很多人最感困惑的。
•(一)正→反→合:这是一种辨证逻辑,先说正面的,再说反面,最后是正、反合起来说。
•(二)肯定→否定→肯定:与“是→不是→才是”相同。
•(三)假有→非有→真有:这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形式。
•(四)有→空→中道:这也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形式(非空非有)。
•针对第三种“假有→非有→真有”,“假有”的意思是:一切现象,只要想像的出来,可以用语言、文字、思想加以形容、表达的,都是假的,并不是实有。
•至于第四类的“有→空→中道(非空非有)”,这就是世俗谛与真谛(第一义谛)。
“即非”的逻辑•首先,提出某概念如P,这概念只是现象的提举而已,•跟着便否定此概念,如非P,这否定是对P 的自性否定,即否定以自性立场来看p,而得p 的否定;•但这非p 也不可执着,继而再否定这非p,随即显示一超越于p 的即非p 的更高境界,即超越的p。
•即非逻辑并不表示其在逻辑上有矛盾,无宁即非有辩证的意味,因为必须通过反的历程,否定自性p,才能臻于空的p,最后对p 才有正确的理解,这实在是一种认识层面的升进历程,由现象的认识以达于本质的认识。
•即非的诡辞不单有认识的涵义,且有实践的涵义,这主要是就对世界的态度来说。
P表示对世界的肯定,但这肯定有执着在内,执着世界的自性也。
非P 表示对世界的否定,否定其自性也。
第三步的P,表示最后还是肯定世界,不能舍离,但这肯定是无执着的肯定,真正的肯定。
这也是修行者对世界的正确的态度。
参见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金刚经》中“佛说×××、即非×××、是名×××”的“完整”提法有如下二十九条:1.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第9分)2.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第9分)3.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第9分)4.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9分)5.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10分)6.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第13分)7.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第13分)8.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13分)9.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13分)10.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第14分)11.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14分)12.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第14分)13.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第17分)14.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第17分)15.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17分)16.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第18分)17.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20分)18.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20分)19.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21分)20.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21分)21.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22分)22.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23分)23.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25分)24.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
(第29分)25.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第30分)26.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30分)27.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第30分)28.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第31分)29.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31分)《金刚经》中“先肯定一个命题,再否定这个命题”的“非完整”提法还有如下十三项: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
(第3分)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3分)3.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第5分)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第7分)5.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第8分)6.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8分)7.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10分)8.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第14分)9.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第14分)10.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第14分)11.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第14分)12.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第17分)13.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第25分)经文举例之一•“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5分)•如来虽有三十二相,但这也是暂时的虚妄相,不是真实永恒不变的如来相,因为下面便说:凡是有形相可让我们执著的,都是虚妄,不是真的。
•因此如果能见到“诸相非相”,不执著一切法相,也就是见到了“空”、“无相”,就是见到如来,这便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般若,实证如来法身、亲见一切法性,对如来而言叫作法身,对法相而言叫作法性;然而不论法身也好、法性也好,都是无相的-法身即无身,法性即空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如果能够熟背不忘的话,遇到任何困难都能解决,因为你会知道见到任何相都是虚妄相。
正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是有人自称他已经得到三明六通,能够神通自在,便会知道那不是佛法,因为不论对方玩什么花样,在佛法之前都无所遁形。
经文举例之二•“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14分)•此处的“第一波罗蜜”,就是“实相”,就是“非相”;能够亲自体验到“实相非相”的这个人,就已经得到超度了,能够从烦恼的生死苦海而得解脱,而得自由自在、神通广大。
•这一句的思辨型式是:知道有这样东西,但是不执著实有这样东西,那才是真正拥有这样东西。
•所谓的“自由自在”,是心的自在。
《六祖坛经》中说的很清楚:“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如此便能来也好,去也好,来去都好;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这是来去自由、生死自如。
•佛菩萨们便是随缘度众生,自由又自在。
“随缘”有两种:一种是等待因缘,另一种是促成因缘。
等待因缘非常消极,促成因缘才是菩萨行。
如果怎么努力都无法促成因缘,那是由于因缘尚未成熟,心中应该仍旧保持自在,不必起烦恼。
经文举例之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13分)•• 1.微尘,即非微尘,就是微尘;2.微尘所结合成的世界,说是世界,便是非世界,那就叫作世界。
至于有多少微尘呢?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微尘。
•一个日月系统,也就是一个太阳系,叫作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因为包括了三个“千”,所以一个大千世界也叫作三千大千世界,而一个大千世界便是一尊佛所教化的范围。
•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释迦牟尼佛就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
•一个大千世界的微尘是数不清的,无量无数,比恒河沙数还要多得多,但是如来说不要称它为微尘,你把它当作是微尘的话就错了,因为微尘也只是假相,所以那不是微尘;但是这个假相也不能说是没有。
不论是一粒微尘、所有微尘,或是像世间那么多的微尘,都是如此。
毛泽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毛泽东接见了胡达法师率领的柬埔寨佛教代表团。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参加了会见。
毛泽东一边等待客人,一边兴致勃勃地和赵朴初聊天。
客人还没有到,毛泽东以开玩笑的口吻对赵朴初说:“佛经中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
先肯定再否定,再来一个否定的否定,是不是?”……•佛说→正即非→反是名→合•正反合三段式与“佛说×××、即非×××、是名×××”有相似之处:•但佛法并不以此为止。
佛法教人知道“佛说×××、即非×××、是名×××”之后。
沿此思想递进递上,直至心性(佛性)清净,而不为丝毫客尘所染,转得《法华》,而亲证无上菩提也。
(田光烈:《金刚经》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