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材,而是要激起人们对大海的渴望。
”如果你想激起人们对大海的渴望,最聪明的方法是给他们讲个关于大海的故事。
故事是一项高明的沟通策略。
文案的本质是沟通,而故事则是一种高明的沟通策略。
从一万年以前的洞穴岩壁,到今天的IMAX电影银幕,成千上万的故事在流转、传播,催动着人们情绪的共振。
在信息过载的新媒体环境下,“有故事感”的文案拥有比普通文案更强大的传播力,它们利用人类对故事的天然喜好,消解了客户对广告的排斥感,以一种更巧妙地方式吸引用户眼球、走进客户心智,并且有更大的几率留存于客户的记忆中,不被滚滚袭来的信息洪流冲淡。
怎样写出有故事感的文案?
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有大量书籍会教你如何去讲一个故事,比如构建“背景、触发、探索、意外、选择、高潮、逆转、解决”,但这些标准更像是对小说家的要求,超出了商业文案需要考虑的范畴。
想要写出“有故事感”的文案,往往需要“舍其骨骼皮肤而留其魂魄”,商业文案没有小说的篇幅供你挥洒,只能保留故事最吸引人的部分。
1、洞察锐度:好故事身上带刺
不痛不痒的叫事实,尖锐扎心的才叫故事。
有锐度的故事可以赋予文案穿透力,像针一样扎进客户的心智中,而锐度则源于精准的洞察。
大部分文案对故事的理解就是人物、情节、环境,然而即便具备了这些要素,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写出一个完整但平庸的故事。
比如,如果要给一间健身房写宣传文案,勾起客户管理体型的欲望,你会怎么写?
A文案
Lily,25岁,健身365天,甩掉20公斤。
B文案
Lily,25岁
2016年体重70公斤,绰号“胖妞”;
2017年体重50公斤,人称“女神”。
两则文案相比,A文案虽然也具备了故事的要素,但相比B文案就缺少了锐度——一根能刺中客户痛点的“刺儿”——肥胖带来的人际交往伤痛。
文案大师威廉·伯恩巴克在“甲壳虫”汽车的一则文案中写到:
我,麦克斯韦尔·斯内弗尔,趁清醒时发布以下遗嘱:
给我那花钱如水的太太罗丝留下100美圆和1本日历;
我的儿子罗德内和维克多把我的每一枚5分币都花在时髦车和放荡女人身上,我给他们留下50美圆的5分币;
我的生意合伙人朵尔斯的座右铭是“花钱、花钱、花钱”,
我什么也“不给、不给、不给”;
我其他的朋友和亲属从未理解1美圆的价值,我留给他们1美圆;
最后是我的侄子哈罗德,他常说“省1分钱等于挣一分钱”,
还说“哇,麦克斯韦尔叔叔,买一辆“甲壳虫”肯定很划算”。
我决定把我1000亿美圆财产全部留给他!
许总身材娇小但办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
也许是因为太白人送外号铁娘子
阮经理常常在会议桌上拍案而起怒目圆睁气势逼人
但...啧啧就是太白
文案用几个词语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形象中存在极大的反差。
以成功男士在职场的阳刚对比其皮肤白皙带来的阴柔感,以此引出海边别墅能给他们带来改变,即核心信息“助你更黑”,“黑”同时暗含“厚黑”之意,值得玩味。
同样的,最近东京电视台一组介绍参选议员的文案火了,为什么这组文案会让人觉得很有趣?
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文案中都使用了“反差人设”这一技巧:
“原型”(archetypes)理论由瑞典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 Jung)提出:
它是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迹或记忆痕迹,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沉淀。
每一个原始意向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有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快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原型”理论体现在故事写作层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几乎所有韩剧的“原型”都是灰姑娘辛迪瑞拉的故事,同样的套路反复不停地打动观众,可以轻易激起13岁到73岁女性观众的共振。
同样的,“大卫与歌里亚”的故事则是无数屌丝逆袭故事“原型”,牧童大卫用投石弹弓击中了力量无穷的巨人歌里亚,并割下其首级,这样“原型”故事在后世无数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逆袭故事中得到反复演绎。
拥有“原型”的故事,打动客户的门槛更低,因为它们可以激起其心理中原本就存在的情感经验沉淀。
如果在“原型”的大框架下加入上文提及的“反差设定”,则更能够获得年轻群体的喜爱。
从营销的角度看,能够打动客户的故事不需要情节跌宕离奇,而需要充满情绪的诱饵,而真实,就是最有效的诱饵。
新世相在《45个关于爱与钱的故事》一文中,分享了一系列粉丝故事:
四岁,我爹给我五块,让我去商店买包四块五的阿诗玛。
剩五毛我买了包麻辣牛肉干。
回去被训了一顿,那包牛肉干放到漏气都没有让我吃。
五毛钱让我记住什么叫契约精神。
当年北漂在昌平租房,退租时被二房东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扣押金,我和男朋友很需要那几百块钱。
我靠在门上,不退押金就不让房东离开,撒泼耍赖,最后还是男朋友抱着我让房东走了。
出来后,我和他在马路上抱头痛哭。
他心疼我,我心疼钱。
这样的小故事并不以情节见长,有的甚至毫无情节可言,但却贵在真实,离普通客户的距离近,因此也充满情绪的诱饵,让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容易激起情绪的波动。
这也是目前粉丝故事越来越流行的原因,新世相已经通过粉丝故事征集创造出数十篇10万+文章。
5、感官细节:让故事拥有镜头感
“别只是描述老妇人在嘶喊,而要把这个妇人带到现场,让观众真真切切地听到她的尖叫声。
”这是作家马克·吐温曾的写作准则。
细节是衡量一个故事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也非常考验文案的功底。
充满细节的故事文案自带“镜头感”,更容易被客户的大脑接收,感染力也会更强。
如何才能写出有“镜头感”的文案?一个技巧是,那些容易激起客户感官反馈的细节,能让故事更鲜活。
比如“有人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塞满冰块的浴缸里醒来,发现自己的肾脏被摘”,这样充满细节的故事,让人似乎听到了浴缸里冰块摩擦的咔嚓声,皮肤似乎也感受到刺痛的寒意。
这类充满“镜头感”的文案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令人难以忘却。
蚂蚁金服在一组品牌海报中,就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勾勒出一群形象各异的客户形象,45岁的养蜂人、33岁的面馆老板,文案通过“更甜的槐花”、“地道的重庆辣子”等细节文案,让人物形象和故事变得真实起来。
(本文转自小猪导航app,原文作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