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笔与繁笔_2

简笔与繁笔_2

简笔与繁笔导读:教学目标(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难点重点(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

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①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③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

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③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

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

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

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③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

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

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

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

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

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

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

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啰嗦”’。

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

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

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

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

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

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

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

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

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

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

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

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

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

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

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滩传)中(武松打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

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

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

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

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

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

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

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

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

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

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

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教学过程设计(-)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作者是,出处是。

2.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

3.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______________。

4.什么叫简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5.什么叫繁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6.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

有时使繁:__________。

简笔与____________繁笔,__________。

7.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写的,这“味觉、视觉、听觉”的感觉者,是。

(①鲁智深③镇关西③作者)8.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

9.本文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10.刘勰,字____________,南朝梁代的一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____________。

测试记录:阅读速度:____________字/分钟理解率:____________%阅读效率:___________字/分钟(二)激疑质疑。

1.本文对简笔繁笔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2.本文选用的事实论证(即事例)有什么特点?3.本文有很多引文,联系学过的议论文,归纳一下,引用名著、名言时应注意哪几点?(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了解作者对简笔繁笔的全面的看法,是可以回答好这个问题的。

2.本文是文学短论,选用的事例都出自文学作品,因此只要把握住作家、作品的特点,并从其特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

3.不只是我们学过的议论文有引用,我们同学的说话也常常有引用,把二者综合一下,想一想,是会归纳出几条的。

(四)疑难讨论。

1.“提示”中说本文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是抓住了本文的议论特点的。

所谓辩证的观点,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在本文中的表现如下:①作者认为,繁与简各可有两种情形。

简,既可能“言简意赅”,又可能“言简意少”,提倡简练为之,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繁,有时会“繁冗拖沓”,“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不能笼统地认为繁是“作文病忌”。

②写作中“有时用简”,“有时使繁”,用简使繁应“各得其直,各尽其妙”。

③繁简是否适当,主要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而不在于是否“有意于繁简”。

④除此而外,作者还分析了“写得过长”的原因,在于艺术概括,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问题,从而“提倡简练为之”。

综上,作者的分析说理全面、系统,避免了绝对化和片面性,所以称他用了辩证的观点。

顺便说一句,本文就是“简练为之”的典型,值得学习和借鉴。

2.作者为证明“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列举了两方面的实例作证明。

简的实例,都出自百万言之多的长篇,都可用繁笔而用了简笔;繁的实例,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本来可以“求简”却使了繁,特别是《社戏》一段,出自一向讲究语言简练的鲁迅,“有意采用繁笔”,“借重啰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