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一、案例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
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使教师奋战在“题海”,“补课”之中,教学以“一言堂”、“填鸭式”为主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很少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二、案例描述
教材分析:
《四季》是鲁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二课,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
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以“春天草芽的尖、夏天的荷叶的圆、秋天谷穗的弯,和冬天雪人的顽皮”来表现四季的特征,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教学对象的说明:
本文是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刚接触的第二篇课文,孩子们对课文的概念、对朗读的方法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朗读起来有可能出现唱读现象;课文的学习不得章法,一味地被动接受新知;初次尝试仿写,对于一部分孩子有一定难度……综合这一系列的学生的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实录: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孩子们,今天有四位小客人来和我们一起学习,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四个带春夏秋冬头饰的孩子上场,向大家介绍自己,根据孩子述说相继板书: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合起来就是叫做——(板书)四季
2、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关于四季的诗歌,板书2(齐读课题——第2课四季)
㈡游戏摘果,认读生字
1、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正是秋天,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果实都成熟了,孩子们,走,老师带着你们到果园去摘苹果吧!(课件展示生字苹果)
2、集体认读带拼音的生字。
3、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㈢播放动画,激发兴趣
1、师:你们的诗背得这么好,字又认得好,老师特别高兴,就奖励你们看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好不好?
2、课件放映课文动画。
㈣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师:动画片这么好看,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
3、4人接力读。
㈤范读课文,认识诗歌
1、师: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了,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配乐)思考:这篇课文有几副图?几句话?
2、学生回答并讲解:这篇课文有4副图、4句话,每句话叫一小节。
诗歌一般都由小节构成,这是一首诗歌,共有4小节。
㈥细读品悟,学习课文
1、每一小节主要写的什么?小组讨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画: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边画边进行词语搭配训练)
2、在它们4个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3、学生回答,随机学习
学习春天部分:
①指导“尖尖”的读法(不同的语气)(害羞的草芽、自豪的草芽)
②换词练习:还可以说成草芽怎么样?(草芽嫩嫩、草芽绿绿)
学习夏天部分:
①指导朗读
②换词练习:还可以说成荷叶怎么样?(荷叶绿绿)
③感知荷叶的美丽(看图编故事,训练想象力)
④课中操《小青蛙找家》(让我们跟着这只可爱的小青蛙去他的家吧!)
学习秋天部分:
①质疑——解释“谷穗”的词义:我国北方的粮食作物,脱壳后是小米
②解释为什么会弯腰——庄稼成熟了,沉甸甸的,压弯了腰
③你读懂了什么?——学习谷穗谦虚的品质,感恩教育:感谢谁?(秋天的到来;农民伯伯播种、土地给了他营养)
④表演读边读边模仿弯弯的谷穗鞠躬。
学习冬天部分:
①理解“顽皮”的意思,用词造句
②大肚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做一做大肚子?谁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读出雪人的神气!读出雪人顽皮的样子,不怕冷的精神!
3、背诵全文(分组背——男女生背——集体表演背)(配乐)
㈦总结全文,播放美景
1、师:这篇课文分别以“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做“春夏秋冬”这四季的代表物,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大家想不想看看大自然更美的景色?
2、播放课件“四季美景”(仔细观察,每一个季节都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3、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什么?想不想也来当当小诗人,把它写下来?
㈧拓展训练,创编诗歌
我是小诗人,诗歌创编
1、以“桃花”为例,讲解诗歌的写法
2、分不同的季节创编
㈨总结点评,布置作业
师:咱们一一班的小朋友不但是背诗小能手,还是做诗的小高手,来,孩子们,为你们今天出色的表现鼓鼓掌吧!
作业:精彩二选一
把创编的小诗发到班级空间内;
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五、案例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
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快乐的学习方式,打破一贯从头到尾按顺序学习课文的传统,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季节去读,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留出质疑的空间,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求索。
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习的能力。
整堂课的设计,我始终遵循“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和“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将学、唱、跳、表演融入课堂,师生融为了一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整体语境设置。
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学习,在语境中运用。
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1、“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要把至少2/3 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
2、“学生静听”转变为“亲自动手”,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培养理性思维,就要注重儿童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做一做,配乐朗诵等方式来促进大脑的开发。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官都参与进来,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发生影响,教师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
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进一步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3、“循规蹈矩”转变为“自由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强调要打破束缚儿童的合理化思维,倡导多角度,自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打破束缚儿童手脚与思维的“规矩”入手,不要牵着学生走,要敢于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出现需要一个自由、想象、和谐融洽的外在环境,它是一种不受压抑与限制的思维,在求知中学会新知,时刻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4、“个体劳动”转变为“合作协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发现、发明,而且还有赖于合作。
学生从与别人合作中受到启发,及时修正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
“与高尚的人交往你也会变得高尚”同样是这个道理。
总之,要转变学习的方式,首先要从转变教学的方式入手,以上四个转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尝试,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学习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通过本案例的实践和反思,充分证实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让孩子去主动求新,大胆实践,充分交流,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就是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就是我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