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微生物病毒》PPT课件

《动物微生物病毒》PPT课件


性病原体引起的;
德国病毒学家发现了口蹄疫病原体有相同
的特性。
h
3
Fig. Leaf of tobacco and EM of tobacco mosaic virus.
h
4
病毒的概念:病毒是一类体 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 型核酸(RNA或DNA),必须在活 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 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h
5
病毒的特点
体积微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通过滤菌器 结构简单:非细胞结构 基因组:只有一种核酸(RNA或DNA) 严格活细胞内寄生 以复制方式繁殖 对抗生素不敏感,耐冷不耐热
h
6
病毒引起疾病的特点
涉及面广:75%由病毒引起; 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如流感病毒; 病死率高:如狂犬病病毒; 后遗症严重:如脊灰病毒; 持续感染:如乙肝病毒; 引起肿瘤:如艾滋病毒; 致畸性:如风疹病毒; 特效药少,对抗生素不敏感; 预防是重点。
A. 痘病毒 (砖块状) B. 轮状病毒
C. HBV D. 噬菌体 E. 流感病毒 F. 狂犬病毒(子弹状)
h
10
h
11
HBV
h
12
HIV
h
13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病毒的核心
由DNA或RNA组成。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增殖、 传染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
2、病毒的衣壳:
是由许多蛋白质亚单位,即多肽链构成的壳粒组成。
化学因素
1.对氧化剂、卤素、醇类敏感。 2.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3.对甘油抵抗力强,用于送检材料的 保存。
h
27
病毒的抵抗力
一、耐冷怕热 二、紫外线敏感 三、氧化剂敏感 四、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五、耐甘油
h
28
第二节 病毒的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病毒的感染方式与类型 病毒的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细胞内复制 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HIV
h
36
二、病毒的致病性
直接损害宿主细胞 1、溶解细胞作用 2、细胞膜改变 3、细胞转化 4、细胞凋亡
h
37
1、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力
包膜:由宿主细胞膜或核膜组成 镶嵌有包膜子粒(刺突)
h
16
h
17
壳粒组成衣壳时,可形成三种对称方式 ①20面体立体对称:
h
18
二十面体对称型 (e.g., adenovirus)
h
19
②螺旋对称:
( tobacco mosaic virus)
h
20
③复合对称:
bacteriophage poxvirus
C、脊髓灰质炎病毒
A
葡萄球菌
G
(30nm )
(1000nm)
D、 40nm )
B
300×250nm
E、蛋白分子 (10nm )
E
C
F、流感病毒
D
( 100nm )
G、烟草花叶病毒
h
9
病毒的形态
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可为子弹状、砖块状, 噬菌体可呈蝌蚪状, 植物病毒多数为杆状
作用: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的破坏;能吸附于易感 细胞表面,协助病毒侵入细胞引起感染;具有抗原性。
3、病毒的包膜:由类脂、蛋白质和糖类构成。
作用:保护病毒衣壳;并与病毒吸附宿主细胞有关;具
有抗原性。
h
14
包膜子粒 包膜
核心 核 衣
衣壳 壳 壳粒
病毒体结构模式
h
15
病毒的结构
核心:核酸
衣壳:由壳粒(多肽)组成
核酸复制
病毒的增殖过程
h
23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
1、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短期内先后感染同一 动物或组织、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 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该现象在异种病毒、同种病毒之间均可发生。 在预防接种时,为避免预苗接种无效,应注意干扰现 象的发生。 。
h
24
五、病毒的抵抗力与变异性
病毒
h
1
3000BC,埃及孟非思壁画中
长老患小儿麻痹症 poliovirus
h
2
人类认识病毒的历史
人类认识病毒:从认识病毒性疾病开始的; 人类研究病毒:从研究植物烟草花叶病病毒开始的;
病毒的发现
1892年:俄国科学家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体可通过
除菌滤器;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证实了烟草花叶病是由滤过
隐性感染 不发病,但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向外播散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病愈后体内无病毒
持续性感染
h
35
慢性感染:感染后病毒未清除

病程长,病毒可检出 如HBV

性 潜伏感染:在组织器官内不复制,无症状

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

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如单纯胞疹病毒
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
h
21
三、病 毒 的 增 殖
1、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增殖方式称为复制。
其过程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 及成熟释放等五个步骤。
2、包涵体: 某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能在胞核或
胞质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或嗜碱性的斑 块,成为包涵体。
h
22
吸附
穿入
脱壳 核酸游离
成熟
释放
装配 晚期蛋白
早期蛋白
胎盘:风疹病毒、HIV、HBV 产道:HIV
h
32
2.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h 毒感染(迟发感染)33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数量少,毒力弱,机体免疫力强 ——隐性感染
病毒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弱 ——显性感染
h
34
病毒感染的类型
h
29
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方式:
一、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h
30
水平传播
1、经皮肤传播:昆虫叮咬——乙脑病毒 2、经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 3、经消化道传播——甲肝病毒 4、性传播——HIV 5、血液传播——HIV,HBV 6、多途径传播
h
31
垂直传播
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
病毒的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 感染性,称为灭活。
灭活的病毒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 血凝、红细胞融合等活性。
h
25
物理因素:
1.耐冷不耐热,56℃ 30分钟可使其灭活, 贮藏在–70℃以下保存数月或数年。
2.对电离辐射和紫外线敏感。
3.PH 6-8稳定,<5或>9病毒会迅速灭活。
h
26
h
7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大小:
以nm计量:
大病毒200-300nm
中病毒100nm~
小病毒<50nm
测量方法:电镜/超滤法/超速离心法
X射h 线衍射
8
微生物的大小比较
衣原体 390nm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立克次体 450nm
B、腺病毒 (70n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