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地质学(双语)课程编码:0501090106
英文名称:Marine Geology
学时:54学分:3
适用专业:海洋技术、海洋科学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海洋科学导论
教材:Marine Geology,天津科技大学,刘宪斌选编,2005
海洋地质学,海洋出版社,刘宪斌译,2005.8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现代海洋科学学科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海洋调查与观测、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勘探方法及其它专业课的重要基础。
该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海洋地质学不仅在“全球变化”和“全球构造”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解决全球人口剧增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其调查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发展国民经济、寻找矿产资源、建设沿海及海底工程、预测和防治海洋地质灾害、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科学依据和有效服务。
本课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从事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必备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海洋勘探、活动的海底、大洋中脊和海沟、海底火山、海岸带地质学和海洋财富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及掌握的程度要求为: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板块构造理论、大陆边缘和海底构造、海洋沉积的基本概念、基
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海洋地质调查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高新技术在海洋地质学中
的应用。
3.熟记常用的海洋地质学英语单词,了解外国学者撰写论文的方法,能够阅读和查阅海
洋地质学方面的外文文献,并能够与国外学者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INTRODUCTION
教学基本内容:
1. MARINE GEOLOGY
2. HISTORY OF MARINE GEOLOGY
重点:
1.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
1. 海洋地质学的学习方法;
2.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了解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MARINE EXPLORATION(海洋勘探)
教学基本内容:
1. EXPLORING THE OCEAN FLOOR(海底调查)
2. SURVEYING THE SEA BED(海床勘探)
3. GEOLOGIC OBSERVATIONS(地质观测)
4. OCEAN DRILLING(大洋钻探)
5. MAGNETIC SURVEYS(磁法勘探)
6. SATELLITE MAPPING(卫星遥感测绘)
重点:
1.海洋勘探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2.海洋勘探得出的基本结论;
3.海洋勘探的基本术语和地质年代表;
4.板块构造理论。
难点:
1.大洋钻探的方法;
2. 磁法勘探;
3. 板块构造理论。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海洋勘探的基本方法、板块构造理论和海洋勘探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熟记并理解地质年代表,了解海洋勘探的过程。
第三章THE DYNAMIC SEAFLOOR(活动的海底)
教学基本内容:
1. LITHOSPHERIC PLATES(岩石圈板块)
2. OCEANIC CRUST(洋壳)
3. THE ROCK CYCLE(岩石循环)
4. OCEAN BASINS(大洋盆地)
5. SUB MARINE CANYONS(海底峡谷)
6. MICROPLATES AND TERRANES(微板块和地体构造)
重点:
1.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2.洋壳的基本特征;
3.岩浆岩的产状;
4.岩石循环的过程;
5.大洋盆地的沉积特征;
6.海底峡谷的形成。
难点:
1. 岩石循环的过程;
2. 海底峡谷的形成。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洋壳的基本特征,岩浆岩的产状和岩石循环的过程;理解大洋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海底峡谷的形成;了解地体和微板块的概念。
第四章RIDGES AND TRENCHES(大洋中脊和海沟)
教学基本内容:
1. THE MIDOCEAN RIDGES(大洋中脊)
2. THE HEAT ENGINE(热机作用)
3. SEA FLOOR SPREADING(海底扩张)
4. BASALTIC MAGMA(玄武质岩浆)
5. THE CIRCUM-PACIFIC BELT(环太平洋带)
6. THE DEEP-SEA TRENCHES(深海沟)
7. PLATE SUBDUCTION(板块俯冲)
重点:
1.大洋中脊、环太平洋带和深海沟的特征;
2.地幔物质对流的基本原理;
3.转换断层的概念;
4.板块碰撞的模式。
难点:
1.地幔物质对流的基本原理;
2.板块碰撞的机理。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大洋中脊、环太平洋带、深海沟的特征和地幔物质对流的基本原理;理解板块碰撞的模式;了解玄武质岩浆的特征。
第五章SUBMARINE VOLCANOES(海底火山)
教学基本内容:
1. THE RING OF FIRE(活火山带)
2. THE RISING MAGMA(上涌的岩浆)
3. ISLAND ARCS(岛弧)
4. GUYOTS AND SEAMOUNTS(平顶海山和海山)
5. RIFT VOLCANOES(裂隙式火山)
6. HOT SPOT VOLCANOES(热点火山)
重点:
1.活火山带的特征;
2.岩浆岩的分类;
3.岛弧的特征。
难点:
1.岩浆岩的分类;
2.海山的形成机理。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岩浆岩的分类和活火山带
的特征;区分平顶海山和海山;了解裂隙式火山和热点火山的区别。
第六章COASTAL GEOLOGY(海岸地质学)
教学基本内容:
1. SEDIMENTATION(沉积作用)
2. STORM SURGES(风暴浪)
3. COASTAL EROSION(海岸侵蚀)
4. WAVE IMPACTS(浪击作用)
5. COASTAL SUBSIDENCE(海岸沉降)
6. MARINE TRANSGRESSION(海侵作用)
重点:
1.沉积作用的概念、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沉积岩的岩性特征;
3.海岸侵蚀作用原理;
4.造成海岸沉降的主要因素。
难点:
1.沉积环境的解释;
2.海侵作用的机理。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沉积作用的概念、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海岸侵蚀作用原理和造成海岸沉降的主要因素。
根据本章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能够解释海洋沉积作用的意义。
了解风暴浪的形成、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理解浪击作用原理。
第七章SEA RICHES(海洋财富)
教学基本内容:
1. OIL AND GAS(油气)
重点:
1.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2.海上油气勘探的基本原理。
难点:
1.生油岩;
2.海上油气勘探过程。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海上油气勘探的基本原理;了解海上油气勘探过程。
四、课程学时分配
五、课程习题要求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每章留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进行讲评。
六、课程的实验内容与要求
七、考核方式
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参考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实验、平时作业及出勤情况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八、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1.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 12763.8)
2.海洋地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徐茂泉、陈友飞编著,1999
3.海洋地质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李学伦主编,第一版,1997
4.海洋沉积学,科学出版社,王琦、朱而勤编著,1989
5.海洋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沈锡昌、郭步英编著,1993.2
6.MARINE GEOLOGY, Facts On File, Inc. JON ERICKSON, 2003
7.Marine Ge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James P. Kennett, 1982
制定人:刘宪斌
审定:郑小慎
批准:刘宪斌
2006年12 月【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