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报告摘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然而,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传统文化以重大打击,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圣诞节、万圣节是孩子们热捧的节日;肯德基、麦当劳是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热选的乐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

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不容忽视。

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将所学的应用于社会之所需,我特地做了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

关键字中山传统文化主要内容传统文化尴尬现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光辉夺目,宛如盛开在世界东方的一朵奇葩。

无论是中华人引以为豪的诗学、词学、文化,还是哲学、天文化、历史学、医学、体育学,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

西方文化中有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有《诗学》、《诗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周易》,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回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我们顿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但放眼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却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颜。

就像程陵的《传统文化基础丛书》——总序[1]里描述的那样:上个世纪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语系的佳人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时常伴随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发生。

但到了上个世界末这种平衡性已荡然无存,“英语热”席卷中国,高校则首当其冲,中文系则像光辉不再的老者,逐渐暗淡。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海外兴起的“汉语热”,众多海外知名高校设立了孔子学院,而国人则沉浸在“英语梦”中,正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墙外开花墙内不香”。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的原因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

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

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

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

有许多东西是好的。

有许多东西是糟粕。

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

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

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

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

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中山市文化的发展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

旧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

中山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历来能得风气之先,它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的摇篮,先后诞生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近代思想家郑观应、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广东音乐宗师吕文成、中国著名电影人郑君里、当代著名花卉画家萧淑芳等一大批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物。

中山市的历史文化丰富且悠久,光是历史悠久、深藏于民间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高达300多个,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山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山市的传统文化,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力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中山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着力推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大力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经济相融合,全面推动“文化名城”向“文化强市”迈进。

以市重点文化设施为核心、以镇区文化场馆为基础、以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为节点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现代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覆盖中山城乡各个角落,遍布城乡的数字化影院大大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初步建成的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一体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每一个中山人得以随心享受着精神文化的滋养。

全市镇区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和本土特色产业文化,为文化活动提供了鲜活的养分,“西区醉龙文化节”、“沙溪民俗文化节”、“石岐休闲旅游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每年近6000场次的公共文化活动已成为中山市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2011年,国务院授予中山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中山目前拥有孙中山故居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观应故居等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

目前已成功申报中山咸水歌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舞等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民歌等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建设了非遗展示馆和全省首个市级非遗资源数据库。

中山市在2011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山市结合近年来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山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府(2014)108号)等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制定《办法》。

该《办法》包括中山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两大管理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部分:主要明确了扶持对象是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负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补助的重点范围是:申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调查、保护、传承和展示推广等九项。

中山市首次确定4处历史文化街区及30处优秀历史建筑。

这4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孙文西路街区、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区沙涌村历史文化街区。

孙文西历史街区古称迎恩街,从隋唐时期开始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

1925年之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孙文路。

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

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逾400年。

该街区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西山寺,不可移动文物2处——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中山纪念图书馆。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清末民初时期,生动反映了中山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特征。

沙涌村历史文化街区:沙涌村整体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村落环境。

同时还建立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列如中山黄圃麒麟舞传承基地:黄圃镇横档村;鹤舞传承基地:沙溪镇申明亭鹤馆;小榄菊花会传承基地: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等。

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不过,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

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守。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且对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防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流失和损坏。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系统保护传统文化。

最后,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

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