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媒体特性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4
人类信息交流中,最丰富的信息流是视觉媒体。
凡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的媒体,都属于视觉类媒体。
它包括图形、图像、文字以及一切形象化的视觉信息形式。
视觉类媒体特性研究,涉及光度学、色度学、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和人类视觉生理心理特性等,认识和运用其基本特征,是视觉媒体处理的各种技术之基础。
作为一名专业的图形设计员来说,了解视觉媒体特性是必不可缺的。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和说明视觉类媒体的主要特性。
一、可见光谱与光度学参量
人眼所看到的客观存在的世界,通常称之为景象。
客观物体所发出的光线或是物体受光源照射后所反射、透射的光,在人的视网膜上成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功能,它使人能借助视媒体去认识世界。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光电转换技术进步,使人类能够以各种方法来记录、处理、传输客观景象,如各类图片、照片、绘画、文稿、X光胶片等:不仅是获取和记录那些人眼可见的图像信息还可利用非可见光和其它手段成象,或利用适当转换装置将其变为人眼可视图像,例如红外成象、超声成象、微波成象等;科学技术使人的视觉能力逐步增强和延伸。
从‘物理上讲,光线是电磁波的一种能量辐射形式。
电磁波的主要参数包括:传播方向,所具能量,极化情况和波长。
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很宽,根据波长不同,具有不同性质,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谱、紫外线、X射线、’宇宙射线等。
可见光谱在电磁波中仅是很窄的一段,其波长在380至780毫微米之间,波长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从紫、蓝、绿、黄到橙、红,连续地变化。
描述方法使用如下物理量:光源发光强度、光通量、照度、亮度,还使用视敏曲线反映人眼的感觉特性。
二、三基色原理
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会引起不同的彩色感觉,然而同样的彩色感觉却可以来源于不同的光谱成分的组合,这个事实说明,光谱分布与彩色感觉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的,也说明在彩色重现过程中并不要求客观景物反射光的光谱成分,而重要的是人眼应获得原景物的相同的彩色视觉。
实验证实,大自然中几乎所有颜色都可以用几种基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得到。
三基色原理包括如下内容:
1.选择三种相互独立的颜色,即不能以其中两种混合而得到第三种作为基色,将这三基色按不同比例进行组合,可获得自然界各种彩色感觉。
如彩色电视技术中选用红(R)、绿(G)和蓝(B)作为基色,印染技术中选用黄、品红、青作为基色。
2.任意两种非基色的彩色相混合也可以得到一种新的彩色,但它应该等于把两种彩色各自分解为三基色,然后将基色分量分别相加后再相混合而得到的颜色。
3.三基色的大小决定彩色光的亮度,混合色的亮度等于各基色分量亮度之和。
4.三基色的比例决定混合色的色调,当三基色混合比例相同时,色相同。
利用三基色原理,将彩色分解和重现,最终实现在视觉上的各种不同彩色,是彩色图像的显示和表达的基本方法。
在各类彩色应用技术中,人们使用多种混色方法,但从本质上讲是两种:相加混色和相减混色。
相减混色利用了滤光特性,即在白光中减去不需要的彩色,留下所需要颜色。
如印染、颜料等采用的相减混色。
相减混色关系式如:黄色=白色一蓝色,青色=白色一红色,红色=白色一蓝色一绿色,黑色=白色一蓝色一绿色一红色。
相加混色不仅运用三基色原理,还进一步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产生较相减混色更宽的彩色范围。
常用的相加混色方法有以下三种:
·时间混色法:将三基色按一定比例轮流投射到同一屏幕上,由于人眼的视觉惰性,只要交替速度足够快,产生的彩色视觉与三基色直接相混时一样。
这是顺序制彩色电视图像显示的基础。
·空间混色法:将三基色同时投射到彼此距离很近的点上,利用人眼分辨力有限的特性而产生混色,或者使用空间坐标相同的三基色光的同时投射产生合成光,这是同时制彩色电视图像和计算机图像的显示基础。
·生理混色法:利用两只眼睛分别观看两个不同颜色的同一景象,也获得混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