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仁”含义及思想

“仁”含义及思想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 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述而》
孝悌为仁之本
二、仁的实现途径
推己及人 ——忠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已。(《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 渊》)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梯也者,其 为人之本欤!” ——《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如何行孝?
敬爱、关怀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 祭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惧。——《里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仁的最终追求——天下归仁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 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我愿意不 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 长》)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永恒的德性,也是人成 就自身的永恒的途径。是道路,也是真理。
为仁由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 难: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 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易: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 而》)
应用力于仁,成就德性,完善人格
《里仁》:能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 者。 《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 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 梁惠王上》: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 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 为也,非不能也。”
要做到“无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 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为政》 曾子芸瓜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里仁》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 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 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 ——《礼记· 内则》
例证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 杀之。 ——《国语· 晋语》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孟子· 梁惠王》
“爱人”即“泛爱众” ,原始人道主义思想的 延续。 郭沫若:孔子的仁学是“人的发现”。
仁之德性的规定
曾子:“吾何求哉?君子得正而毙焉,斯 已矣。”——《礼记· 檀弓上》 孟子:“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 者,非正命也。”——《孟子· 尽心上》
其次是追求精神的不朽。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 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焉。 《季氏》 子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 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孟子: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梁惠王下》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 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 长》)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修己以敬”,意思就是通过修身使得自己变得 谦恭、庄重;“修己以安人”,“人”是指周围 的人,“君子”是指执政者阶层的士人,所以, 通过修己以安抚周围的执政阶层士人;“修己以 安百姓”则是通过修己来使得天下的老百姓都得 到恩惠。从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可以看出孔子修 己是为了推己及人,进而达到安天下的最高目标。
曾子芸瓜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 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於 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 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 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 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 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 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 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 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 《说苑》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 《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 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卫灵公》) 首先是希望能够“得其正而死”。
死而不朽的方式:
第一:通过子孙、家族的嗣序来达到不朽。 第二,通过重生安死来达到对死亡的超越。 第三,通过立德、立言、立功来达到不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孟子· 告子上》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鸿毛。
承教继志
“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孝经》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所谓“不改”,是承续父业,不轻易改动, 这是氏族传统的要求,即使改作,也得慢慢 来,所以要“三年”即多年后才动。……保 持本氏族的生存经验的重要性,才是“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这一传统的真正原因,这才 是关键所在。 ——李泽厚《论语今读》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 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 ” ——《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阳货》
《说文解字》:仁: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相人偶
郭店竹简:
仁既是理想人格,又是道德境界。 仁学是人际关系学,也是道德论。
一、仁的主要内涵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雍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