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毕业论文题目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研究姓名康多鹏考籍号############专业、年级公共事业管理0901联系电话###########指导教师向婷二○一二年十二月一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二○一二年十二月一日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2)1、高校学生社团的含义及特点 (2)2、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历程 (2)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1、社团内部制度涣散,组织发展目标欠缺规划 (3)2、团队组织存在管理不善且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4)3、缺少对社团文化传承认知及对外宣传的重视 (5)4、社团组织发展限制条件较多,运转资金匮乏 (5)三、完善高校社团组织管理的对策 (5)1、加强社团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指导系统 (5)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推行民主管理方式 (5)3、注重社团文化传承,增强宣传与影响力 (5)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寻社团发展道路 (5)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20)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研究【内容摘要】高校学生组织是高校中生命活力是最旺盛的,不但有利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学生发展特长、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正因为如此社团组织才能在校园文化经久不衰;但是社团组织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团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社团组织予以较完整的定义、特点、历程、现状等方面的介绍,并在初步了解后、分析后,对于社团文化传承、内部管理、社会环境影响、对外传播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社团学生组织组织管理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及发展历程1、高校学生社团的含义及特点对于学生社团,在学术界对于学生社团研究时间较短,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因为学生社团本身具有非正式、多样性等特点,很难用简单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总结。

而本文则结合众多学者所给出的已有定义总结为:学生社团是由高校中具有某些特征或为达到某类共同目标学生组成,在遵循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情况下,具有一定宗旨、固定成员的学生团体。

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各类社团、高校新兴的网络媒体组织、同乡会等。

学生社团组织由学生组成,是高校校园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学生社团又是一个“具有一致性目标又松散的组织”因而有着自身的特点,大致可总结为:特殊性,学生团体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注定着学生社团的特殊性。

自发性,学生社团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某类特征或有共同目标的学生自主组成。

自治性,正是因为自行组成,因而在社团内部进行的是自主管理,民主管理。

民主性,由学生社团内部会员自由组织,共同管理、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

开放性,学生社团的组建,打破了高校系部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壁垒,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

灵活性,因为学生社团本身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组织有大有小、活动多样化。

多样性,学生社团组织因为兴趣目标的不同,会组成不同的组织,正是因为如此造就了它的多样性。

2、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历程社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它所发出的光芒是不可忽视的。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国外、国内两个部分。

国外的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创建于1087年,它应当是世界上第一个学生社团的诞生地,学生社团的具体诞生时间已无从考证,最初的雏形是教授与学生之间的松散的组织关系,这其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尔后早期的同乡会也是大学学生社团的雏形之一,它们通过签订对内和对外的协议从而保证整体的权益。

随后学生社团发展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如早期的“兄弟会”它是学生进行课余活动、社交的重要渠道,但也因为其侧重于享乐,而遭受学校的反对。

19世纪初,美国主要高校将精力集中在学术,对于非学术的进行排斥,社团发展进入低谷期;从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后,人们认识到,大学课堂的教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而社团恰好能弥补这一点,发现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学生动手实践、个人素质起着良好的作用,进而鼓励学生加入社团培养学生整体素质。

二战后,美国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出“T”字型人才,提出“服务学生”与“学生人事服务”的理念;部分高校与社会接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企业为其提供研究经费,实现了学术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如斯坦福大学。

直至今日,美国社团发展模式仍为国内社团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国内的学生社团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初,中俄发生战争,基于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愤慨,催生了第一代的中国大学生社团——抗俄铁血会。

而在新文化运动中,进德会、新闻研究会身影频现。

五四运动,又催生了一大批学生社团,如新民学会、学生救国会、全国学联、新潮会、同言会等学生社团,此时的学生组织团体对于传播新文化,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学生社团再一次获的了新发展。

自改革开放后,高校学生社团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呈现如火如荼的局面。

之所以说学生社团丰富了校园文化,是因为社团的活动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个人才华、展示青春风貌的平台,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现。

部分高校社团学术气氛浓郁,培养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它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社团内部制度涣散,组织发展目标欠缺规划学生社团是一个由学生自主组成的学生组织,有着较强的群众性、松散性,正是因为此类组织具有此类特征,导致很多学生社团缺乏约束类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许多社团也形成了明文规定,但是无人执行,让制度一纸空闻,缺乏监督,让规章形同虚设。

造成了社团管理松散,会员纪律观念淡薄,学生可以随意加入、脱离社团,社团干部的青黄不接,无法真正培养真正接班人,这些管理问题直接导致活动无计划、分工不明确、无培养骨干计划、社团“特色”年年换,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高校里的部分社团都是名存实亡。

而有的制度制定不合理,过分的限制会使社团呆板、单调,形成官僚主义,大大减少了社团内部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

因为由学生社团自主成立,学生本身因为自己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管理方法、思想等方面局限性,导致社团组织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新的接班人仅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形成一个领导一个想法”,“谁有点子谁是老大”的怪圈子。

有些社团不但制度涣散,而且在社团的规划发展上也有所欠缺,一般来说社团的宗旨都十分稳定,但是其规划却可以多样化,它可以根据社团的不同阶段、社团内部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实际调整。

规划源于成员对社团愿景,成员对于愿景又有着支撑的作用。

社团正是因为有了规划、有了目标才有发展的动力,因而对于一个学生社团来说,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事实上,在学生社团成立之初,有自己的规划且很好的执行,但是,随着社团干部新老交替,管理不善等原因,社团也随之弱化了规划的作用,而有些则没有自己社团的发展规划。

实际上的很多社团成员不清楚自己的社团的规划,反映出社团在让会员明确其组织发展目标,这方面做的有所不足。

2、团队组织存在管理不善且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管理是任何组织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组织发展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社团是一个因某种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但是这应当是有一个标准的,但是在实际社团招新中,仅仅是学生缴纳会费即可入会,或者干部使尽浑身解数拉学生新入会,存在着“质不在高,有量则行”不良发展倾向。

在我们传统文化影响下,社团也流行大小事会议解决,有些鸡毛蒜皮的事,也要会议解决,让会议变成了会员所厌烦的事,而会议原本的意义却逐渐失去了;在实际团队动作过程中,领导人本身也有着各种差异,本身能力也有着不同,有的领导人对于会员管理,表面上是一视同仁,但时常也会出现“裙带关系”,致使领导人也时常会遇到命令无效、无法执行的尴尬;因为这些类人管理不善大致可总结为:第一是没有正确绩效管理模式,有的仅是社团最初成立的章程。

第二是监督机制缺失,许多良好的管理模式无法正常执行。

第三是管理者本身综合素质有待加强,运营能力、管理能力都急亟待加强,“劳模社长,休闲社员”成为一种“大势”,社长对于管理不能放权,下放权力,社团无人管理等不良现象。

第四是会员本身素质有所欠缺,包括专业素养和个人素质,第五是社团片面性的“以人定岗”或“以岗定人”不根据社团发展的实际阶段,随意进行人事安排。

第六是“社团是社长的”错误思想频现,社员利益被忽视,各种抱怨不绝于耳。

第七是社团凝聚力不强,导致内部管理人员缺乏、社团内部或者对外活动无人参与,第八是社团本身在管理上十分松散,缺乏民主和公平,如日常活动策划举办一人定、换届选举内部定。

上述问题是由高校社团自身属性所决定的,它本身不是一个纪律性强、组织性强的团体,而只是以在校学生共同特征、目标为桥梁组成的团体,因而相对于其他一些组织,高校社团在管理上的不足,就使学生社团在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因而让学生社团组织日益松散和缺乏组织性与纪律性,使其陷入“不能不管——不知怎么管”死循环。

3、缺少对社团文化传承认知及对外宣传的重视一个组织特有的文化是这个组织的灵魂,它是不同组织明显的分界线,也是这个组织成立的前提条件,它对于社团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而这个社团的文化被会员认可的同时,会形成一种黏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良好的社团文化又能对社团会员起着激励的作用,让会员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文化的作用不局限于内部,也会通过社团的各类活动、宣传对于社团外部产生良好的影响,让社团在学生、校方乃至社会上有着良好的评价。

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除却在校内所做公益外,还直接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发展公益事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但是实际上,高校社团对于组织文化传承方面,不论是在认知还是实践都存在着不足,如在社团资料保存就有着很大缺陷,社团资料丢失、损坏、无专人管理等问题,需多值得借鉴的原始文献丢失,造成的不只是社团历史的丢失,也造成了管理经验、社团文化的丢失,使当代社团多数都是向着娱乐性、消遣性、商业性发展,形成了活动大众化、内容庸俗化、个性雷同化不良发展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