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验交流]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工作经验做法

[经验交流]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工作经验做法

[经验交流]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工作经验做法
XX省XX市坚持“四化”,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近年来,XX市着力打造“制度化保障、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引领、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最大限度把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向基层延伸,为建设高水平的平安XX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制度化保障
印发,规范确立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治工作中心、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应用平台“两中心一平台”的基层综治工作架构和运行机制。

便民服务中心整合乡镇街道人社、计生、民政、城管等部门和社会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综治工作中心整合综治、公安、信访、维稳、法庭、检察室、司法等部门,为群众提供政法综治服务;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应用平台作为集基础信息、视频监控、应急处置、工作交办、考核监督于一体的信息系统,主要为“两中心”高效落实社会服务管理措施、便捷服务群众提供技术支撑。

制定出台,落实城市社区专项工作经费,新建、改建、修缮基层组织活动场所。

大力推进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基层行政部门、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及时化解各方争议、解决群众诉求。

在农村社区建立“支部议事、代表定事、村委办事、监委监事、互助致富”的“五位一体”服务管理机制。

全市形成了“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服务共抓、和谐共创、群众自治”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

二、实施网格化管理
制定出台,把城乡网格打造为支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高效运行的支点,实现服务管理的精细化。

在城市社区按照200户-400户的标准、农村社区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打造社区管理网格,每个网格管理队伍由1名网格管理员、2-5名网格协管员以及若干名网格信息员组成。

城区采取政府出资招聘社工、居委会成员和镇办下派干部专职担任网格管理员的模式,农村地区采取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管理员的模式。

在网格协管员选配上,突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公安、工商、民政、人社、城管、计生等职能部门基层工作人员兼任的办法解决。

在网格信息员选配上,强调“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发动楼院长、物业人员、业(家)委会成员、治安中心户、社会组织人员、“五老人员”参加网格管理队伍。

明确网格管理队伍社情民意采集、基础信息上报、矛盾排查化解、重点人群管控、社会治安防控、法制宣传教育、代办代理公共服务等7项工作职能,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将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承担的各项服务管理事项下沉到网格。

通过网格管理队伍搜集社情民意、了解居民需
求,网格管理员能解决的,就地解决处置。

解决不了的,逐级上报社区、乡镇街道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解决,建立了“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工作机制,把服务管理措施送到群众身边,做到“人在网格管理、事在网格汇集、问题在平台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居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工作局面。

建立网格服务管理制度,细化量化网格服务管理工作标准,印发网格管理工作日志,对网格管理员工作实行周讲评、月通报、季总结、年奖惩。

依托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应用平台,为网格管理员配备PDA终端,每日工作情况及时上传,运用信息传报系统,采取“工作留痕”的形式,对网格管哩员日常工作进行跟踪管理、监督问效,有力推动了网格管理责任落实。

三、注重信息化引领
将电子政务网作为基层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的承载网络,自下而上组织指导村居社区、乡镇街道开展“双实”信息摸排统计,同步自上而下搭建纵向联通的“双实”信息数据库。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摸排统计140万个建筑物、XX万个标准地址、200多万实有人口的“双实”信息。

将信息叠加融合,形成“信息完备、人图合一、准确定位”的信息综合应用系统。

以县(市)区为单位,协调指导乡镇街道信息综合应用系统与职能部门专项业务信息系统分期分批对接融合,通过信息融合导入、开放数据端口、分级授权使用等方式,推动乡镇街道与相关横向平台逐步实现信息交换、数据共享,最终实现多网融合“一网式”服务管理。

指导各县(市)区积极开发应用各具特色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明确基层信息综合应用软件的技术标准、功能要求和管理使用的相关规范,为建设市、区两级信息综合应用系统打好基础。

四、推行社会化服务
依托乡镇街道“两中心一平台”和社区网格,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治安、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形成了集政务服务、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公共服务网络。

在乡镇街道“两中心”,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延时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制度,建立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联动机制,高效为居民群众开展服务。

在村居社区,打造“十分钟生活圈”和“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推行网格管理员民情联系机制和代理代办服务事项制度。

拓展专业服务,通过设立社会组织扶持专项资金、引进或组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分类放宽登记条件和门槛、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服务项目补贴、公助民办等形式,大力培育发展提供社区服务型社会组织和公益志愿者队伍。

依托城乡社区“五位一体”工作平台,推行“党支部提出建议、居民代表开会决定、居
委会抓落实、职能部门审查指导、居民群众全程监督”的“五步民主议事工作法”,极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和参与热情,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