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大全【篇一】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金陵图朝代:唐朝|作者: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赏析韦庄这首《金陵图》载于《全唐诗》卷六九七。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
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
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
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
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
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
韦庄想:真个是画不成么?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像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意思是说: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这篇《金陵图》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
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二】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画朝代:唐朝|作者: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篇三】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墨梅朝代:元朝|作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
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篇四】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题葡萄图朝代:明朝|作者: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赏析徐渭有一副水《墨葡萄图》是他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那副画水墨离主城至距上端1/3处漆笔支支叶叶向下翻批,吹的可以看出用,比如风雨之疾咒显现狂放的韵律。
使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痛苦和傲然不可及乐的精神。
就在这副画的上端空白出。
用了狼藉之也的字体体有上面所录的一首诗。
这幅画和题画诗的创作年代,大约是万历初徐渭的年纪是五十三四岁。
在此之前,他走过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他虽有字又富有神童之名,长成之后却勉强才中了秀才,屡次映香是始终没有壮举。
他那败落的官僚家庭的有限财产在他年轻时被乡里豪绅所侵占,他以热心于抗倭战争,应邀参加了东南军务总督胡宗宪的幕府。
而胡宗宪在朝廷的权力倾轧中失败被捕之后,幕府中人缘无辜受到牵连,是他深感恐惧,他以精神病发作而自杀,虽未死成,却成重伤。
同样饮狂病的缘故,他杀死了自己的继室被捕下狱。
六七年牢,这时刚刚释放。
首句半生落魄已成翁,就是概括了数十年来,灾难重重,九死一生的经历。
这里不仅饱含着以往生活的辛酸,因为“已成翁”也包涵展望未来生活的辛酸。
读书做官吧,但年龄已老,而且连秀才的功名也在下雨时被革去,根本就谈不上了,隐居山林吧,他又没有尺寸处土地一贫如洗,又哪里蹈的起来。
在常人,落到如此境地也许早就颓唐萎靡,然而徐渭依旧很倔强,不肯向压迫她的社会低头。
独立书斋啸晚风。
写出一派狂傲猖狂的气概。
举两个实例,我们对这句诗会理解的更具体。
在入狱之前。
徐渭城在礼部尚书李春芳那里做门客,帮助处理完书。
李春发,字是为尊纶高弹门客如奴,普又让徐慧带他写清词。
皇帝用于道教斋黵的颂文徐卫一怒之下部经理是准许便拂袖而去。
出狱之后,不仅和学位,又曾应翰林修撰张元汴之邀去北京帮他处理文字事物。
张家与徐家原是世交。
张元忭在徐伟下狱时还曾出力救援,但是当张元汴企图以封建礼教约束自由放浪的徐渭时,徐卫便怒不可遏,同张氏大骂一场,傲然而去。
作为明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独立书斋啸晚风可以视为学位的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自我写照。
可以做的事情实在不多,画画是其中之一,既可自我排遣,也多少卖几文钱糊口。
但这大就是大,不是正经行当,不是一个读书人的理想的寄托。
后两句就把话中的葡萄语委明珠,这明珠又象征自己的超人才智,说世俗庸众既用不着他,那就任由他随便抛掷了。
简单的说,这也是向来就有的怀才不遇的牢骚,但是这里丝毫没有可怜巴巴期待恩遇的情态,只有对待荒唐的社会的傲视与嘲弄。
题画诗不太容易写,弄得不好便成为对画面可有可无的说明,充其量多几分文雅意味。
徐渭是绘画名家,他的诗,袁中郎赞为明代第一,所以画上题诗不但两臻奇妙,而且相得益彰。
有了这首诗,画的内在情绪,被揭示出来了,有了这幅画,诗不但可以从文字上感受它,还能从线条上感受它。
两者的统一,则在作者的人格。
清代王夫之颇喜爱徐渭的诗,对他的七绝尤为欣赏,认为它自然宏放。
在本篇中,我们能体会这一特点。
至于徐渭的笔底明珠,乃是后人非常珍视的东西,终究不是闲抛闲执了事。
引郑板桥《贺新郎》词句,乃是“只有文章书画笔,无今无古独逞”如果徐渭的才智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说做官,他未必能在后人心目中占据像现在这样重要的地位。
【篇五】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画鹰朝代:唐朝|作者: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