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题: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或者降低作业难度,只要能够画出一些透视现象即可,学情分析: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能遇到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而忽略整体,容易把景物画歪,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做到把物体画正的基础上有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消失点、视平线等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用具:课件、铅笔、图画纸。

教学流程:一、引出课题。

(时间3分钟)1、课件展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供学生们观察。

师提出问题: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为什么这幅的空间感最强烈?生:那副看得远一些。

画面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所以空间感很强。

师:说的很好!空间感是在平面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空间,这幅远中近的纵深感更强一些。

2、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景物有这种感受?生:马路、大桥、河流。

出示透视现象的图片观察。

师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点评:通过展示生活中自然现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图片空间感更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了解概念。

(预设时间6分钟)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空间形象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问题。

补充课题,板书“绘画中的”,使课题完整。

1、如何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需要了解两个概念,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说一说他们有哪些变化?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师: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后缩到一个点上。

师: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

教师小结:要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可以往下移。

如果要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往上移,所以,根据画面的需要视平线是可以变动的。

(点评:美术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环节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通过两幅生活中家乡道路景象的图片巧妙的引出了“消失点”和“视平线”这两个概念,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概念,节省了学习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加强了生生互动,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透视现象。

)三、对比观察,探究规律。

(时间4分钟)1、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的透视变化。

(探究出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2、引出学生观察树的透视变化。

树的透视规律: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3、出示颐和园长廊图片,分析长廊中的柱子与路边树的变化是一样的。

(点评:通过对比观察天空、道路,学生得出结论;再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树的变化,学生得出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探究结果,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透视规律,符合《课标》中“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要求。

)四、欣赏作品1、欣赏霍贝玛《村道》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现在我们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

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

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生:师: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

在田间和路上,有三两个农夫的影踪。

师:你有怎样感受?生:感觉很静师: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

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

你看,成行的树枝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房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

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

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2、欣赏梵高《梵高的卧室》师:这是荷兰画家梵高的《梵高的卧室》。

一大一小的椅子、一大一小的两个床头及地板纹理向远处延伸汇集在一起,在平面上表现出了卧室空间的深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透视现象?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下面我来示范如何画一幅透视明显的风景画。

示范画马路及两边的树木。

师:对于这些知识你们都能理解吗?生:理解。

实践是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的途径。

五、学生作业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

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展评作业,评价拓展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小结本课:透视是我们小学阶段美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多去观察、画些风景写生。

下节课将去校园里画写生,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下课!教学反思: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课中不要出现过多的名词,只要使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即可。

介绍绘画理论知识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切不可只讲理论知识,而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示课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作画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

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一、引出课题(3分钟)1、课件出示两张风景图片。

问: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答:第一幅问:为什么这幅的空间感最强烈?答:第一幅看得远一些。

画面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所以空间感很强。

师:说的很好!空间感是在平面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空间,这幅远中近的纵深感更强一些。

2、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景物有这种感受?答:站在马路、大桥、河流的一端都会有这种感受。

出示图片观察。

师:离我们近的物体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想象呢?二、了解概念。

(6分钟)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我们将这种感觉呈现在画纸上,也就是绘画中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问题。

补充板书“绘画中的”。

如何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需要先了解两个概念,出示图片。

问:同学们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产生了哪些变化?答: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问:特别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答:两旁的树木向远方延伸逐渐缩小,最后聚到一个点上。

师: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

通常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

三、观察探究。

(4分钟)1、出示图片,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的透视变化。

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平行的永远平行2、引出学生观察树的透视变化。

树的透视规律: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垂直的永远垂直;3、出示颐和园长廊图片,分析长廊中的柱子与路边树的变化是一样的。

横梁是水平的永远平行,变化的是距离疏密和粗细宽窄。

四、欣赏作品(4分钟)1、欣赏霍贝玛《村道》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现在我们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空间形象,又是如何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

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又叫《米德哈尔尼斯的道路》。

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的景物?生:树木的高低变化,道路的宽窄变化。

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

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个农夫在劳作或休息。

师:看后你有怎样感受?生:感觉很寂静师: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

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多样又统一的细节,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

你看,成行的树枝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

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

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透视技法,在美术教学上一直被用作经典的范作。

2、欣赏梵高《梵高的卧室》师:走过了清新、宁静的乡间小路,下面来到一位画家的小屋看一看。

这是荷兰画家梵高的《梵高的卧室》。

感觉怎样?生:很小但很温馨。

师:这个小空间有没有明显的透视想象?生:一大一小的椅子、朴素的床及地板纹理向远处延伸汇集在一起,在平面上表现出了卧室空间的深度。

师:芝加哥博物馆真实的还原了梵高的卧室。

是这位画家朴素生活的真实写照。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透视?以及如何找视平线、消失点,下面我来示范如何画一幅透视明显的风景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