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化山西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探索_窦庆菊

深化山西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探索_窦庆菊

深化山西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探索〔摘要〕目前山西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面临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国有企业监管有待加强等一系列挑战。

为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以开展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为切入点,推动企业改革分类发展;以“管资本”为方向,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以企业内外部监管相结合为抓手,创新国有企业监管方式;以加强党的建设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着力点,健全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以去产能为契机,推动国有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关键词〕山西;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功能界定;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5-0046-05窦庆菊,吉淑英(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税学院,太原030024)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总体上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适应,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的上游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是推进山西振兴崛起的主战场和重要阵地,因此山西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与效果直接关系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山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一、山西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与成效回顾山西省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在顶层设计方面,经历了从以财政收入为中心到以公共服务、促进发展为目标的渐进过程;在具体制度设计层面上,逐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从对国有企业经营权改革,逐步转化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建立新型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等制度创新,推动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深层次、系统性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策,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改革实践中,塑造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形象,做大做强了国有企业,为推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山西民生,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山西省综合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在以下四个方面成效显著。

(一)国有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初步建立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实现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与国际环境充分接轨、提升国有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山西省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省属国有企业中,除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在母公司层面均已完成公司制改造,企业二级子公司层面绝大多数也完成了公司制改造,通过建立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等各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有利于国资监管、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法律规定与制度设计,建立了一定的激励机制,采用了一定的激励方式,推动了各种国有企业向着经营规范化方向发展。

此外,山西省在国有企业经〔收稿日期〕201远-08-09〔作者简介〕窦庆菊(1962-),女,山西临汾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税务。

吉淑英(1961-),女,山西临猗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金融。

2016年10月第39卷第5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Oct.2016Vol.39 No.5DOI:10.13964/ki.zgsxswdx.2016.05.012理选聘制、报酬年薪制、管理绩效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取得阶段性成果山西省是全国开展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的试点省份,自2014年年底模拟运行,2015年年初全面启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打造“阳光国企”的亮剑之为、破冰之举。

围绕这一工作制定了周密的实施计划和措施,制定了省属国有企业先行一步、各级各类国有企业整体推进的实施步骤:省国资委监管的23家省属国有企业集团、省属金融类企业集团、省属文化类企业集团先行进行信息公开;省属国有企业二级以下企业及各委、办、厅、局监管的企业执行信息公开;指导各市、县制定出台所属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办法,并全面开展这项工作。

2014年年底至2015年1月初,山西省先行对20家省属企业2014年三季度财务等重大信息进行了模拟公开,数据一经公开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5年4月底,2015年一季度省属企业信息公开进入正式公开阶段,相比模拟公开,这次公开数据更具体、更细致。

2015年6月底,省属国有企业完成2014年度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工作;2015年8月底,省属国有企业完成2015年中期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工作;2015年10月底,省属国有企业完成2015年第三季度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工作。

2015年四季度,根据《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办法》《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山西省开展了2015年度省属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督导检查工作。

《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以公告形式刊登了省属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等重大信息,山西省国资委门户网站专门设立信息公开平台,公开了省属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及其二级企业信息公开情况。

国有企业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纷纷针对企业情况制定出台了集团内部的《信息公开实施办法》,明确内部主管机构、职责分工、协调规则以及考核办法等内容,为规范高效的信息公开奠定了基础性工作。

(三)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取得初步成效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有企业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向国有企业的单一股权结构中植入民间资本,形成混合所有的所有制结构,从而充分调动不同股权主体的积极性,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近年来,山西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初步探索,鼓励采取改组、兼并、联合、出售、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搞活国有企业。

例如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包括国有无形资产如商标、专利等,可折成股权,在重组中进行拍卖、有偿转让、出售或参股。

对净资产为正值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引进外资和吸收其他法人、自然人、内部职工投资等吸收式重组,也可采取出让部分国有产权的出让式重组,还可采取期股激励方式重组。

对净资产为零或负值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债转股或出资人承接企业资产负债并吸收新股东进行改制。

(四)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是国有企业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

近年来,山西省国资监管部门十分重视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一是重视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改革、创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和高素质的国有企业技术、管理人才。

二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中,紧紧围绕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任务,优化企业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载体,重视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和青年职工中发展党员,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净化政治生态、推进反腐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国有企业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构建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作出了贡献。

二、山西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肯定山西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尽管山西省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国有产权主体多元化仍进展缓慢。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除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在母公司层面均已完成公司制改造,企业二级子公司层面绝大多数也完成了公司制改造。

但是,省属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程度不高,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集团层面更加突出。

具体情况是,在省属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当中,集团公司下的二、三级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比例已达70%左右,但在母公司层面,国有经济“一股独大”的情况还非常普遍。

二是国有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在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国有企业内部权力机构、执行机构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人事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于是产生国有企业高管“做官高于做事”、“监事会不监督”等背离国有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宗旨的现象,背离了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

三是国有企业存在“新三会”与“老三会”关系矛盾现象。

“新三会”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即党委会、职代会、工会。

新、老三会人员的交织重叠,不仅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往往造成党内监督无法落实、企业监事会难以监督、党组织作用和功能弱化现象。

近几年山西公布的国企腐败案件,直接印证了一些国企组织建设松散,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产生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确定调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建立起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基本建立。

然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某些方面仍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政企分离不彻底。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从机构设置上把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予以分离,明确政府部门不再履行出资人职责,但实践中仍然存在政企分离不彻底现象,一些本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事项仍然在由政府审批,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使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是出资人定位不准确。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依法对国企资产行使所有者具有的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政府其他部门、机构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但在实际运作中,国资委尚难以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出资人。

所有者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重大事项决策权,尤其是重大投资决策权仍然要经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财产收益和处置要经财政部门审批。

同时,在企业内部也存在越权现象,有些企业管理者既越权行使出资人权利,又代表职工,对职工负责,从而出现了所有者不能完全到位、经营者在某种程度上越位错位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