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更是教学生涯的一个新的开始。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标》,灵活弹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所使用的材料,而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
也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无非是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
因此,教师要仔细研读《新课标》,认真体会《新课标》中关于高中数学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问题———分析解答———练习”的传统模式,形成“实际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新的教学模式。
另外,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修改和开发,而不必拘泥于教材。
如具体问题的设置可以多样化,模型的建立也可有差异,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真正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第二,突出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标》强调,要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动手操作中改变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合作、交流。
注意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相互交流来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另外,在同学之间,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交流最为真实。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并影响大部分同学。
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第三,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以形成积极的数学体验。
《新课标》规定,数学教学目标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而且要求使学生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的数学教育强调“做题”和“考试”,使数学背离了生活。
事实上,数学
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联的。
《新课标》主张参与式学习,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机会感受数学,培养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四,挖掘教学内容,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数学教学却不能一味地追求抽象。
教师应注意将数学问题生动化、具体化。
注意将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件、故事等引入数学活动之中,力求呈现出数学教学内容的多变性。
通过使用教具、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等活动,使数学问题具体化、趣味化。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独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真正体验数学的趣味,促进学生主动地观察、猜想、推理、交流。
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知识点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背景,体会数学发展的规律性,学习前辈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意志品质等。
在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
教师要主动地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通过示范、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平等地和学生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新课标》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为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师生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只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特别是贯彻执行《新课标》中的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思维,改进方法,积极促进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就一定能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