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中考语文考点之散文阅读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等外在的事物表达出的内涵,也就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它是散文的核心。
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就是分析概括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等表现的情感倾向,是对散文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们去打酱油的那条路上陈思呈①说到打酱油,曾是我们的常规工作。
②八十年代的每个孩子都干过。
家里做菜要用到酱油,下面条要用到芝麻酱,早餐要用到下粥菜——都要派遣孩子到杂咸铺走一趟。
③打酱油有两种规格。
一是用瓶,一是用碟。
用碟的,几分钱就够了。
用瓶的可能要两毛钱。
两毛钱里,一毛八分钱用于打酱油,剩下两分钱买颗糖,神不知鬼不觉地吃掉。
这属于儿童打酱油业的潜规则。
④杂咸铺的前台,用几个脸盆装着橄榄、乌榄、腐乳、南姜……各种小菜,后面几个瓮,装着鱼露,酱油,醋……各种蘸料。
酱油就在后面某个瓮中,上面盖有木板。
量酱油的器具是竹做的筒状物,大小不同的竹筒对应不同的价格容量。
⑤打芝麻酱又不同。
装芝麻酱的不是瓮,而是玻璃缸。
上面盖着的也不是木板,而是大玻璃片。
通体透明的玻璃设施,是对芝麻酱本身的信心。
其姿色和形态确实值得展露,膏油柔腻的样子总能让人通感。
所以打芝麻酱的小孩,碟子里买了五分钱的芝麻酱,回到家一般只剩下三分。
有两分在路上舔进了肚子。
这也是打芝麻酱行业的潜规则。
⑥这些都是我和小夏,在这个人到中年的秋天里,共同回忆起来的。
但小夏记得比我更多,她早慧,五官开放程度更充分,听到看到感到的比普通的小孩多。
⑦小时候,我们分头居于那条街的南北两端。
南北两端各有个杂咸铺。
小夏打交道的杂威铺,店长是一个热情而瘦的女人,大家都喊她“三姨”。
早慧的小夏还能记得她招呼时慈眉善眼的微笑和声音:“妹啊,来啊。
”而我打交道的那个杂咸铺,店长却是一个脸色阴沉、面目模糊的老头,记忆中他从来没开口说话,听家里长辈叫他“铜锣伯”,但以我们几分钱酱油的交情,也没有到需要开口互相交谈的程度。
⑧如果我和小夏走出各自的巷子,我们可能会在大街上遇到。
我们很可能会在大街上义井巷口的饼干厂门口遇到。
因为,彼时有些孩子,打酱油时会特意绕远点,到饼干厂旁边的杂咸铺——为了尽情地呼吸饼干厂送出来的芬芳。
⑨饼干厂华丽的芬芳与咸杂铺酸涩清寒的气质,对比宛如唐肥宋瘦。
饼干厂像交响乐,咸杂店像二泉映月,唉,不,饼干厂的芬芳不能..形容也不需..形容,体会太深,比喻反是玄虚。
饼干厂三个字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
所谓“流淌着奶和蜜之地”,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饼干⑩和饼干厂一样华丽的地方,是冰室。
冰室的芬芳与饼干厂又有不同,除了它们适合的季节区别之外,香味也稍带区别。
饼干厂的芬芳更娇憨,冰室的芬芳更浪漫。
如果用年龄来形容,当我们站在饼干厂前面使劲吸溜着鼻子时,我们还是儿童,当我们坐在冰室里看着雪糕从小窗口里送出来时,我们已经是少女了。
?雪糕一般有两个颜色,粉红和鹅黄。
冰花则是透明的。
有时候是一个雪糕加一个冰花,搭配效果十分丰富。
为什么食物那么美呢?这个世界对馋嘴的小孩太好了。
?如果我和小夏都再绕远一点,我们也许会在电影门口相遇。
但电影是晚上才会播放,那时候会涌现一些卖零食的人,自行车后面绑着两个筐子,把神秘的布打开,里面很可能是刚炒香的葵花子。
葵花子的盛量工具是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几分钱用哪一个杯子固定的,方法跟打酱油一样。
?电影院门口还有卖竹蔗的,跟瓜子一样,都是一场电影结束后地板上丰富垃圾的来源。
“乌腊蔗”是竹蔗的一种,粗而黑皮。
平时想吃的时候,也可以去祖母或外祖母那里,深情叫唤一声,便能获得几分钱,足够买上一大截吮吸良久。
但去母亲那里叫唤是没作用的,母亲认为馋嘴是家教不严。
?彼时买东西,都不说店名,多数也没店名。
一般是用店长的名字代指,而且多是外号。
比如,去铜锣伯那里打酱油。
去三姨那里打酱油。
多数店主的名字很奇怪,叫熟了也不求究竟。
例如,卖猪肉的叫“德国兵”,他早年腿受了什么伤,走路无法弯曲。
人们认定德国兵走路就是这个姿势。
便“赐名”与他,他也只能接受。
?在那条打酱油的路上我们还能遇到什么呢?能遇到沿街叫卖的小贩——补伞的,补锅的,绑牙刷的,卖菜的,收尿的,撬尿桶垫的,还有用篮子提着各种裸穿街走巷卖的。
神奇的是,如果买方没钱还,卖方也不强求,只拿块瓦片在墙上记一下欠多少分多少毛,留待以后对证。
?吾乡乡谚:“个钱橄榄个钱姜,个钱银锭个钱香”,宛然就是那走在打酱油路上的小孩,拿着几分钱买这买那、左顾右盼。
?记忆中,我家那条巷子比较热闹,小夏家那条巷子则很安静。
然后,也许是一觉醒来吧,就四十了。
(摘编自2018年1月上《读者》)文章最后作者说“然后,也许一觉醒来吧,就四十了”蕴含了那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①对打酱油的路上所遇的人、事、美食的向往和怀念②对这样美好童年,美好事物已只能存在记忆,消逝于现实中的遗憾、失落③对时光流逝,一觉醒来已远离过往,一切只在梦中的无奈伤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文/苗青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
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
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形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似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
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
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
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
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学科#¥网(摘自《读者》2008年第5期)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父子轻轻掩门这个生活细节,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真挚的爱及子女对父母的感激和热爱。
名师点睛散文是以抒发情思为主的、以情动人的文学体裁,贵在有“我”,因此对于它的阅读,关键之一在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
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
对于散文“思想情感”的考查,中考考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品味词语来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来品味作者情感;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体会作者感情。
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应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散文表达中心的方法不同,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旨。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入手。
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味的印痕包利民①有些东西,往往会于不觉间在心上留下不可察的印痕,只是在多年以后,在某些酷似从前的情境里,蓦然触动,才唤醒..了所有的昨日。
比如气味,一生的记忆中,仔细回想,似乎很少有留下印象的,可是在某些时刻,一缕似曾相识的气味,便会引出难忘的人和事。
②就像有的人一闻到某种气味,便会想起儿时母亲做的某种食品,便会记起那段岁月的深情。
我小的时候,外公是木匠,每天都在外屋的空地上打造着各种木制品。
那时一进门,便是满屋的木屑味儿,不同的木头有着不同的气味,平时闻不出来,当它们在锯子下流淌出粉屑,清新的气味便飘满了屋子。
外公几乎每天都这样忙碌着,那些木头的气味伴随着我的成长。
后来外公去世,那些木头便没有了,气味更是消散,而我家搬到县城后,更远离那些树。
那种气味在生命中渐远渐淡,直至遗忘。
③直到10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偶尔经过一个空房子,闻到了熟悉的木屑味儿。
(A)那一瞬间,我忘了迈步,就像时光深处飘来的一缕水汽,让我找回曾经失去的温暖海洋。
想起当年的草房,想起屋里的散乱木头,还有挥舞着斧锯的外公,他的发上沾满了细碎的木屑,仿佛只是刹那间,这一切便如轻烟飘散。
原来以为淡去的,其实一直在心底。
那个下午,我就站在那个门口,看着房子里的人做家具,一如看着我永不再来的童年。
④与气味的重逢,有时也不必到多年以后。
我家附近有个中药店,不知哪天起,下班时总能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背着一个书包坐在药店门前的台阶上发呆,不知他在想些什么。
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便去问他。
他说,他每天放学后来这儿坐会儿,就是为了闻药店里熬中药的味儿。
从他记事起,他的妈妈就一直卧病在床,每天都喝着中药,他也每天给母亲熬中药。
后来,妈妈去世,他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再后来,转到新的学校,那天放学后路过这里,他闻到了熟悉的中药味儿,一下子想起了妈妈。
所以,每天放学,他都会来这里,闻闻曾经的气味,想着妈妈。
⑤也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