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草原文化相关文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要通过文献传承和记录,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受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
中国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
承载在文献上,其文献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不同时期,由于草原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范围有所不同,因而承载的文献在内容上又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本文仅就与草原文化有关的文献进行概述。
研究草原文化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国前,主要是外国学者对辽西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1921年安特生的《奉天锦西沙锅屯洞)},其后法国传教士宣化对辽西地区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并在《通报》上介绍了考查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再后日本人又对其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发现。
比较有名的文献有鸟居龙藏的《考古学上所见辽文化》、田村实造、小林行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庆陵》报告和岛田正朗《祖州城》报告。
第二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北方考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考古技术非常落后,考古资料也非常少,在北方史前史研究上,可利用的文献也就很有限,因而,北方史前史研究基本上没有开展。
说到中华文明时,一般只从传统观念出发,认为中华文明是从黄河、长江孕育出来,而后传播到华夏各地;而许多学者都认为北方文化是外来文化,在研究北方文化时,只是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层而上进行研究,当时,无论从研究内容或研究深度上讲,都是非常有限。
因而,这一时期从文献内容来看,主要是反映民族文化起源和地域文化起源的。
乏映民族文化起源和地域文化起源文献的概述文章非常之多,这里略去20世纪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在草原文化没有确定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源头之一之前,中国文明起源经历了西来说—东西对立说—一元说—多元说这一演进过程。
随着考古技术的提高和北方考古挖掘工作全而铺开,大量古文化遗址、岩画被发现和考古资料出土,特别是红山文化的发现,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北方史前史研究提供了愈来愈充足的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考古学工作者和相关历史学者也开始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北方文化起源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较,认为北方文化是不同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一种新类型文化,它是以游牧经济为经济基础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并以其历史悠久、内涵独特、影响力广,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并逐渐肯定了它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阶段比较著名论著有:苏秉琦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学文化论集》(14);李学勤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的研究)};严文明的《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谢维扬的《中国早期国家)};孟驰北的《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林法的《林法学术文集)};田广金、郭素新的《早期中国文明: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北方考古论文集)};郭大顺、张星德的《早期中国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荆莉的《草原文化)};奎曾的《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盖山林的《阴山岩画》等和大量的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最有影响的是苏秉琦老先生将北方考古发现与中国文明起源相联系,用古代遗留的实物来实证中国文明发展的历程,在其著作中先后提出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理论。
从而推动了北方文化史的研究,使中国考古学逐步走向成熟。
李学勤在其著作中指出:“人类由史前向文明社会的演进,是在适应各自区域地理环境下的全方位的演进。
它包括人自身素质的进化、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演进、人所创造的社会组织及管理机构的演进等等。
”严文明在其著作中提出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学说和中国古代文化三系统说,以及通过聚落形态演变来研究文明起源的方法。
谢维扬在《中国早期国家》一书中提出国家起源理论。
这一理论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它的基本框架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产生道路上,有部落联盟和酋邦的两种模式。
中国是由后一模式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制度则是专制性质的。
孟驰北在《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一书中提出人类草原文化学系统理论,对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提出了全新的视角和认识论。
林法在其学术文集中,从人种学的角度探讨了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
田广金的《北方考古论文集;着重介绍了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分期、编年和谱系和北方畜牧一游牧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在区域性聚落考古及环境考古学研究方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论述人地关系的演变规律。
郭大顺、张星德在《早期中国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一书中,以考古资料为主进行了复原东北先秦史的尝试,将东北先秦史分为五个阶段和大约十个小区进行研究。
重点阐述了东北文化以渔猎为本与农牧结合的经济生活及区域特色;在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古国一方国一帝国阶段及其与中原地区同步又不平衡的发展水平;燕与东北和北方诸青铜文化在交融中共同发展的关系;东北边远地区考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这些考古文化与文献记载东北诸民族及其前身的关系。
对东北与东北亚地区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也作了综合论述。
在郭大顺另一部著作《龙与辽河源》中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龙的传人”,但对龙起源的时间、地点等却莫衷一是。
虽然在中原和南方等地区也有早期龙形象出土发现,但辽河流域发现的史前时期的龙时间最早,类型最多,序列完整。
所以,龙是出自辽河源,辽西地区是中华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
荆莉在《草原文化》一书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探索了草原游牧人向南推移的原因以及在历史的进程,草原文化发展缓慢的缘故。
并探讨了草原牧业文化的特征与草原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奎曾的《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一书,是从草原文化入手,叙述了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的关系,概述了由古及今草原文学的发展以及它所构建的独特艺术世界,并指出草原文学与蒙古族文学、内蒙古文学的异同。
盖山林的《阴山岩画)},是这一时期特别珍贵的形象资料,岩画叙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明清时期,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和现代民族,驻牧、游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堆等生活的场景,是研究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重要文献。
这一时期与研究草原文化起源相关的论文也非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乔晓勤的《探讨中国古代古代文明起源的途径)};江林昌的《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演进轨迹)};李先登的《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贾敬颜的《记游牧民族的文化传承)};伶柱臣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的发展不平衡论》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鸟思的《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孙敬明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的格局—从红山文化的积石遗存和玉器谈起)};杨建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周作明的《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汤卓炜的《中国北方草原地带青铜时代以来气候、植被变化研究综述)};杨虎的《关于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等多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乔晓勤在《探讨中国古代古代文明起源的途径》中指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只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要从人类学、生态学、体质人类学和数理分析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在江林昌的《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演进轨迹》中,叙述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发展的轨迹,并通过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马桥文化,燕辽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比较研究,指出中华文明是多源并起的。
李先登在《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必须将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结合起来,并从文宇、青铜器、城市等三个方而论述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过程和特点。
贾敬颜在《记游牧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指出,游牧民族的文化有它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是以“隐蔽形式”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一些军事制度、风俗习惯、乃至思想观念上的传承。
伶柱臣在其文章中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并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成阴山山脉、秦岭山脉、南岭山脉三个接触带,并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与地的关系上进行了比较研究。
鸟思在其相关的论文中提出:中国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部落和境外居民在文化及体质人类学特征等方而存在差异,北方游牧文化存在有其必然性。
草原文化确定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源头之一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特别重视草原文化的研究,专门成立了草原文化研究领导小组,启动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口:“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一期和二期工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也非常重视草原文化的研究工作,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组织有关科研人员就草原文化的概念、类型、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历史分期和区域分布等诸多方而问题进行研讨,并在《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全国各大学术报刊上发表文章,从而促进了学术界将草原文化作为整体文化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扩大了草原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推动草原文化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席永杰、任爱君的《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孟驰北的《中国历史新视角》、陈寿朋的《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束锡红、李祥石的《岩画与游牧文化)};黄中祥的《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盖山林盖志浩的《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陈平的《北方幽燕文化研究)};李凤斌的《草原文化研究)};荆莉的《游牧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草原文化研究丛书);o席永杰、任爱君在《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中,对西辽河流域游牧文化起步的考古学渊源、契丹游牧文化的整体特征、汉代鲜卑的考古学发现、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北元政权与北方地区的风俗文化等方而进行了研究。
孟驰北在《中国历史新视角》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人类草原文化学说。
陈寿朋在《草原文化的生态魂》中,从研究草原文化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北疆高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与现实,明确提出我国的农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蒙古高原绿色生态屏障的保护。
束锡红、李祥石在《岩画与游牧文化》中,系统地介绍了西北夏地区岩画的内容,同时,阐述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文化的发展及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以及岩画所反映出来游牧文化内容。
黄中祥在《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中,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我国和中亚哈萨克族聚居区进行了调查,并运用分析方法,对草原文化大背景下哈萨克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刻揭示了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内涵和演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