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如巧妙铺设从经验到新知转化的桥梁,开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思维通道;合理提供课堂交流和探索的时间,等待学生自主体会并领悟新知;耐心教会学生表达和描述的方法,启发学生对新知内涵作出科学的概括。
世界人口稠密区及原因。
首先给出世界人口分布图,结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个地区有哪些自己的优势?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掌握知识。
拓展思考:世界人口稀疏区及原因?有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基本都能分析出各地人口稀疏的原因。
其次,在总结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人口会这样分布?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导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首先学生通过预习已明确有哪些因素,所以在讲解时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然后填空的形式进行。
在讲解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时,为提高学生自学水平,可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高原、山地人口都不多呢?并举例。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得出结论。
教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讲述并不多,但并不是说明它比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弱,实质上,当今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第一位因素。
小结:人口分布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等共同影响的结果。
当今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①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②东北黑土分布区人口较为稠密③塔里木盆地人口分布在绿洲地区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地区在高原和山区⑤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⑥纽约城内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⑦上山下乡,西部大开发⑧犹太人移居以色列中国人口分布首先给出我国人口分布图,结合知识窗,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指图说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大致经过的地方,补充数据说明线两侧人口所占比例。
学以致用:在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格局会不会减轻呢?为什么?(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当堂达标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并有针对性地讲解易错题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质疑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预习任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22—24页内容,总结以下问题,并标注在课本上:1、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用什么来衡量它的大小?2、对比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什么?特点有哪些?4、我国如何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5、完成学案22--23页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关知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人口问题等,学生对人口分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不过尚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
本节在教材安排上,侧重于分析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更多地强调“为什么”,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效果分析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要求教师追求高效课堂, 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要更加注意对生物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高效率的学习。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个人成才的条件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动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不懂就问或者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另外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并且一起动的习惯, 这样才会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2. 复杂问题简单化地理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3.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教材版本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书·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节1课时。
教材分析基于新课标“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人口知识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城市的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都与人口有关。
因此,必修二以“人口与地理环境”作为开篇,本单元在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先讲人口增长,次讲人口移动,再讲人口分布,最后学习人口合理容量。
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平逐步提升,科学人口观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在通过前面两节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从世界人口分布入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进而介绍我国的人口分布。
最后重点探讨人口合理容量,揭示人口发展的目标: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评测练习分析以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①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②东北黑土分布区人口较为稠密③塔里木盆地人口分布在绿洲地区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地区在高原和山区⑤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⑥纽约城内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⑦上山下乡,西部大开发⑧犹太人移居以色列1.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A.历史B.政策C.自然环境D.经济水平2.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还有()。
A.气候条件适宜B.政治中心的改变C.水资源丰富D.矿产资源的开发3.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4.下列社会经济因素中,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生产活动方式C.交通运输条件D.文化教育状况市编学案19页3--7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后反思知识只有通过自我体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尝试着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经历、去体验。
一是通过辩论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地理,丰富知识;二是引领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三是应用“微课”,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体验过、感悟过,它们获得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不错。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本节“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