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粪的采收2006-8-16 18:11:00 来源: 网友评论(0)蚓粪的采收往往是与蚯蚓的采收同时进行的。
适时采收蚓粪,不仅可以获得优质的蚓粪肥料,更重要的是为了清除饲养箱、床上的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
蚓粪的采收往往又与投喂饲料同时进行,并与之相对应。
采收蚓粪的时机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饲料床己形成一定高度,并且已全部粪化,即可以清粪。
蚓粪清理和采收大致有三种方法:1.刮皮除芯法此方法可与上投饲料方法相结合。
当需要清除饲养床内的蚓粪时,用上投饲料方法补头一次饲料,趁蚯蚓大量进人表层新鲜饲料时,快速将新鲜饲料层(连同其中的蚯蚓)刮至两侧(刮粪工具可用手权),然后将饲料芯部除去,再将两侧新鲜饲料连同蚯蚓合二而一,均放于原饲养床上。
2 .上刮下驱法此方法可与下投饲料方法相结合进行。
即当采取下投饲料方法时,将上层蚓粪缓慢地逐层刮除,蚯蚓在光照下会逐渐下移至底层。
采收成蚓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3 .侧诱除中法此法可与侧投饲料的方法相结合。
当采用侧投饲料饲养蚯蚓后,蚯蚓多被引诱集中到侧面的新饲料中,这时可将中心部分已粪化的原饲料堆清除去,然后把两侧新鲜饲料合拢到原床位置。
除去的蚓粪的处理方法与刮皮除芯法相同,不过采用这种方法清出的蚓粪残留的幼蚓较多,应辅以上刮下驱方法将幼蚓驱净。
在采用上述方法收集到的蚓粪中往往有许多蚓茧,必须对蚓粪进行处理。
一是可将收集到含有蚓茧的蚓粪直接作为孵化基进行孵化,待蚓茧大量孵出,并达到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时,再采用上述方法把蚓粪清除。
二是可将已收集到含有蚓茧的蚓粪摊开风干,但勿日晒,至含水量40 %左右时,用孔径 2 一 3 毫米的筛子,将蚓粪过筛;筛上物(粗大物质和蚓茧)即加水至水量为60 %左右,待孵化。
经筛筛选后的蚓粪含水率40 % ,可用塑料袋(但不要用布袋)盛装。
蚓粪的处理2006-8-16 18:07:00 来源: 网友评论(0)蚓粪的处理刚采收来的蚓粪大多含有水分和其他杂质,需要将蚓粪干燥、过筛、包装、贮存和运输等。
蚓粪的干燥一般采取自然风干和人工干燥的方法。
自然风干即把收集来的蚓粪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进行晾晒,通风干燥。
人工干燥,大多采用红外线烘烤的方法,除去蚓粪中的水分,速度较快,并能杀死细菌,然后再过筛,清除掉其他杂物,封人塑料袋中包装好待用。
蚓粪一般多用于改良种植各类花卉的土壤;有时也在蚓粪中掺人其它肥料等物质,如砂、某些动物粪便、泥炭、淤泥等。
在日本、美国和欧洲有些国家,已将蚯蚓和蚓粪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买卖出售。
蚓粪还可用来培养浮游生物,是很理想的培养剂和中和剂。
蚓粪浸泡、淋洗后所得液体,是一种极佳的液体肥料。
利用EM养殖蚯蚓2006-8-16 10:06:00 来源: 网友评论(1)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家禽粪便、酒糟、蔗渣、剩余饭菜、废血和动物内脏等)的发酵处理是个关键,如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
利用EM原液对粪料进行发酵处理,粪料发酵时间大大缩短,异味降低,而且饲料发酵好以后,pH值自然会达到6.5~7.5,不必调节,直接就可以饲喂,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蚯蚓产茧多,繁殖快,产量提高2~3倍。
方法如下:一、架堆用稻草、秸秆(裁成小段更好)先铺一层(厚10~15厘米)干料,然后在干料上铺粪料(4~6厘米厚),如此重复铺3~5层,每铺一层用喷水壶喷水(EM原液就在此时加入粪堆中,一吨粪料需要EM10公斤兑水100公斤左右),直至水渗出为好;如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如果用100%粪料,先把粪料晒至五六成干后架堆,用EM兑水淋湿,用薄膜盖严。
二、翻堆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2天堆内温度就会明显上升,4~5天可升至60℃~70℃,以后逐渐下降,当堆内温度降至40℃时(这个过程需12天)则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并再加入EM稀释液。
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次。
三、投喂饲料发酵结束后,扒开饲料淋水散热后即可使用,投喂时一般采用上添法和侧喂法,上添法就是把饲料铺盖在原有已被蚯蚓吃过的饲料上,每10~15天进行1次;侧喂法就是取出部分已吃完的饲料再把新饲料添在一边,下次添加另一边。
蚯蚓高产的措施2006-8-16 10:06:00 来源: 网友评论(0)一、分期饲养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
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
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二、薄饲勤除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适时采收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
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三、轮换更新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
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四、养殖管理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
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1、种蚓管理。
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
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3、前期幼蚓管理。
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4、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
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五、养殖密度的控制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
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
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蚯蚓冬季生长繁殖措施2006-8-16 10:06:00 来源: 网友评论(0)作饲料用的蚯蚓多是赤子爱胜属蚯蚓。
这种蚯蚓耐寒性强。
只要不是长期冰冻的地方,如管理得当,冬季,生产蚯蚓并不比夏季困难,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越冬措施。
㈠保种过冬在严冬到来之前,将个体较大的成蚯蚓提取出来加工利用,留下一部分作种用的蚯蚓和小蚯蚓,把料床加厚到50厘米左右,也可以将几个坑的培养料合并到一个坑,上面加一层半发酵的饲料,或新料与陈料夹层堆积,调整好温度,加厚覆盖物,挖好排水沟,就可以让它自然过冬,到春天天气转暖时再拆堆养殖。
㈡保温过冬室外保温过冬,利用饲料发酵的热能、地面较深厚的地温和太阳能使蚓床温度升高。
坑深一般要求1米左右,宽1.5米,长5米以上,掘坑的地方与养殖蚯蚓要求的条件是一致的。
坑掘好以后,先在坑底垫一层10厘米厚的干草,草上加30厘米厚的畜禽混合粪料,粪料要求捣碎松散,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粪料中加一些酒槽渣,含水50%左右。
粪上加10厘米厚的干草,干草上铺两条草袋或者麻袋,再投以30厘米含蚯蚓粪的培养料,料上盖一层稻草,草上加10.5厘米厚的发酵粪料,上面再盖好覆盖物,覆盖物上再盖塑料薄膜。
晴天中午揭开透气,并让太阳晒暖料床。
这样的蚯蚓温床温度可以保证在20℃以上。
一个月以后,原加的半发酵料已被蚯蚓取食一半以上,在上层又加一层半发酵料,取食一半以后又加一层。
蚯蚓密度太大时,应及时取用或分床。
保温好的,一个冬季里可繁殖出两代蚯蚓来,蚓体的生长速度比夏季还略高些。
㈢低温生产砍掉蚓床周围的一切荫蔽物,让太阳从早到晚都能晒到蚓床上;秋天遗留下来的床料不再减薄,让逐次加料来增加床的厚度,加料前老床土铲到中央一条,形成长圆锥形,两边加入未发酵的生料,并采取逐次加水让其缓慢发酵。
一个星期后,覆到中央老床土上,蚯蚓开始取食新料后,打平。
等新料取食一半后又如上法加一次新料。
晴天10点钟后把覆盖物减到最薄程度,让太阳能晒到料床上,下午4点钟后再盖上。
覆盖物要求下层是10厘米厚的松散稻草或野草,上面用草帘或草袋压紧,再盖薄膜。
洒水时,选晴天中午用喷雾器直接喷到料床上,保持覆盖的稻草干燥。
提取蚯蚓时,做到晴天取室外床,雨天取室内床。
虽然冬天蚯蚓长得慢,却因后备蚯蚓群多,也不会影响冬季成蚯蚓的提取量。
如何让蚯蚓高产2006-8-16 10:06:00 来源: 网友评论(0)分期饲养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
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
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薄饲勤除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适时采收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
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轮换更新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
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养殖管理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
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1)种蚓管理。
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
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