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2010年)第3期第6-8页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Vol.30(2010)No.3P 6-P 8新时期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文丰安作者简介:文丰安(1973-),男,重庆酉阳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关乎民族兴衰和人民福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而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神圣职责,应该充分发挥优势,科学整合资源,勇敢承担起在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遵循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浓郁的生态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高校是培养社会英才的基地,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孵化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努力当好“领头羊”〔2〕。
大学生是掌握新知识、新科技的主要群体,他们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新事物的接受者,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和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引领全社会成员从自然生态的立场出发,用和谐的自然观指导生产活动,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持续繁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
长期以来,人类在开发和运用自然的过程中并没有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在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同时,纷至沓来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迫使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急切呼唤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3〕,而且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有着丰富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强本节用”等生态思想。
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摘要:新时期高校担负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使命,这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履行自身职责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拓宽内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普及绿色教育,创建绿色高校,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作用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0)03-0006-03第3期文丰安:新时期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7调,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古今中外的发展历史无不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21世纪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它关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
二、高校担负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建设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已经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全国人民的广泛共识和共同愿景。
高校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责任,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履行自身职能的客观要求。
1.高校担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21世纪新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努力创设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经济社会政策为手段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所有单元,当然也需要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主体之一的各类高校,应共同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高校担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是高校履行自身职能的客观要求在我国,高校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党和国家重要的人才和智力库,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迈进,高校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目前有上千万的庞大人群在高校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高校集中了数以万计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充满朝气和生命力的当代青年,也聚集着数以万计的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人民教师和一大批具有较高学识水平和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有着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全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三、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人类社会文明体系中,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高校应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了解和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开展科学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各个国家的科技事业中,高校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国的生态科技发展也不例外。
在生态和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是主要方面军之一,而在生态科学与技术领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高校也是一支能担当重任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科学方面,现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以生态文明学术研究及其成果推介为主旨的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以期整合相关资源,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农林史、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绿色经济、绿色教育等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资参考的、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2.加强学科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环境和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同时,这也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崭新的命题和更高的要求。
不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开发可再生能源,不论是治理污染,还是节能减排,都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2009年召开的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一批专家就呼吁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单位要加强我国生态文明方面的学科建设,抓紧培养各层次相关人才。
因此,高校应调整和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农林类高校要发挥优势,重点建设一批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重点学科,努力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普及环境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是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也影响到生态文明观念能否在全体国民心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4〕。
作为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高校,普及大学生的绿色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品质,是新时期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赋予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法制观、生态审美观和生态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关爱生物、善待生命,改善生态、呵护家园。
同时,高校要通过第二课堂让大学生体验劳动、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
4.建设绿色高校,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有益示范生态文明建设,推力是典范。
高校是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师生员工,大都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公民,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我们国家的社会精神风貌。
因此,高校应该发挥其模范和先锋作用,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优美型、生态式学校,即绿色高校或生态文明高校,并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
建设绿色高校,应推进绿色教育,普及绿色知识,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文化,开展绿色实践,建设绿色校园,使高校得到净化、美化、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出的“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崭新的文明形态”〔5〕,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生态挑战和资源瓶颈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加强生态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加大专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普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现代化新型绿色高校,努力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