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探讨(第二章)
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探讨(第二章)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四)隋唐教育的繁荣和学校的多样化 1.实行崇儒兴学、兼重佛老的文教政策
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
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佛教和道教成为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的重要手
段。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2.学校教育制度进入完备和正规阶段 (1)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道 家
以提倡自然无为的教育思想,反映 社会的隐士群体愿望的道家私学,
也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私学派系。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
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 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
汉代私学已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如“精庐”、“精舍”。
教师队伍出现专职化的趋势。 从教学方式来看,汉代私学不仅有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而且还实 行老生带新生或由程度高的带程度低的学生等方式。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为后代学校制度 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初步基础。
3.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制 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 中央官学:太学 鸿都门学 庠 序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
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 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 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私学教育特点: 第一,私学相对与官学来说是自由讲学。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动乱所造成的中央集权衰败, 文化专制主义较前松弛和中华民族大融合,给思想文化与 学术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尤其是佛、道、
玄等原本被罢黜的各种思想迅猛泛滥,形成了多种思想文
化交汇融合的局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 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学和乡学
第一,从国家教育体制上看,西周已形成一定的学制系统。
第二,从受教育的程度 来看,西周时期已形成 了家庭教育、小学教育、 大学教育等阶梯式的分段 教育。
第五,西周时代的学校教育的 主要目的日益显。
培养君子。开创了 历史上中国历史上 “储才”为出仕之 先河。
第四,从学校教育内容来看, 第三,从学校管理来讲,西周的 形成了“六艺”。 学校教育已形成考核和奖惩制度。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3.科举制度建立
隋大业二年(606年)始设进士科,唐承隋制,并在制度 上加以完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重要的择士制度科举选才, 学校育才,这样就把学校和科举紧密的联系起来。 科目:秀才 进士 明经 明法 明字 明算
唐代科举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隋唐进入完备和正规阶段。
已经形成相当发达的 官学制度。而此时, 古希腊的正式学校教 育还无从谈起。
官学是国家办的贵族学校,学校设 在宫廷之中,即“学在官府”。
西周时,学校教育形成了典型的官学体制:学校分为两类、两级。
就是学校有国学、 乡学之分。
海南师范大学
就是在国学 中分为大学、 小学两级。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中国早期学校制度与早期教育制度完备地融合 成一体的表现: 大学和小学、国
第二讲 传统学校制度的沿革
储才与举士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思考:
从什么时候起,先秦时期的“学而优则仕” 变为了学习优异的出仕当官?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一、学校教育的变迁
古人云:“学校, 所以养士也。”
也就是说,学校是培养人才也就是储备人才的机构。
“起得最早的人是谁?是我! 睡的最晚的人是谁?是我! 读书读得最累的人是谁?是我!是我!还是我!”
宫邸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4.重视察举制
由国家政权来组织实施先秦儒家 的“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人才的 选拔考试制度由此开启。
官吏要经过一定的考核选拔之后,授以官职。
察举制的建立,实现了先秦儒家的“学而优则仕”和“以德统智” 等理想教育主张与原则,将先秦儒家的“明人伦”教育宗旨贯彻到了教 育实践中去——汉代以“孝”治天下,以伦理教化天下,此等中国教育 传统的形成对以后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战国成为系统化体系而独立的阴阳家学派。伴随着阴阳学说发端 者——黄帝的名声、影响的扩大,阴阳思想也日渐扩大了影响,并逐渐渗 入儒家体系。
第二,教育的对象扩大了。正如孔子所说“有教无类”
第三,在教育理论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这时的教育家们分别对教育的作用、学制体系、德育体
系、教育教学原则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使教育实践得以在 理论上深入了一步。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昌盛创造了中国文化教育 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比较重视使用
的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这种立足平民教育的私学,自 然很受民众的欢迎。成就仅次于儒家。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法 家
代表变法图强的新兴地主阶 级利益的法家私学,提倡法
治与耕战,颇得统治阶级阶
层的喜欢。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 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 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 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官学
私学
1、史书上关于学校萌芽的记载有: “成均,五帝之学”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海南师范大学
是传说中最早的学校。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成
均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2、中国早期学校制度始成于夏朝,夏时已出现庠、序、校等学 校称谓。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孟子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汉代讲经画像砖
举孝廉图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三)魏晋南北朝的官学与私学
1、官学发展 (1)在承继汉朝太学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另一所中央高等 学府——国子学,从而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于太学之外专 为贵族子弟办大学的先河。
(2)开设了“玄学馆”、“儒学馆”、“文学馆”和“史学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6、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的出现
所谓私学,指的是私家学派和私人讲学。两者是密切相 关的,私家学派往往是由私人讲学而形成的。每个学派往 往都是由一 著名大师讲学而形成的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 派。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教育的出现,一举打破了“学在 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能够下移到民间,并呈现出异彩
海南师范大学
核心:独尊儒术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从此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儒 学独盛两千年的历史。
2.汉代私学的发展
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实施,私学的 发展出现了转变——由原先的诸子百家私学百花齐放转变为儒 学一枝独秀。
在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私学教学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程度上的划分。 汉代私学,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传授知识方面,都要比汉代官学庞大、全 面,从而形成了以私学为主,官学为辅的基本格局。
是学校教育的最 早雏形。
以明人伦为主要 任务。
3、商代的学校教育已出现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教育要求,来
实际划分教育阶段的大学、小学、右学、左学,地方也有教 化民众的专门场所。
教育内容:礼乐(人伦、道德、宗教和政治)
射御(军事)
书数(文化知识)
海南师范大学
为主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4、到了西周,学校教育进入了较为完备阶段——是中国传 统教育中官学发展的第一波高峰阶段。
是遵从道家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 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是中国出现的第 一所大规模的高等学府,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 询和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还是诸子百家争鸣 的最重要场所之一。
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出现 的专科学校——主要培养 文学艺术修养。 太学设立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明有确切记载的中国传统社会官方高等教育 制度的正式开启,同时也意味着以渗透先秦儒家伦理道德精神的经学教育为基本内 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这就为贯彻和实现先秦儒家倡导的“以德统智” 的教育原则和“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样的“储才”直接 与未来的出仕开始了最早的连结。 先秦:先君子后仕途 海南师范大学 汉代:先仕途后君子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官学以贯彻儒家 伦理精神的儒学 经书为主,主要 教材是儒家经典。
纷呈、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私学教
育极为昌盛。
孟轲私学:
以注重内心体悟 教育.
荀况私学:
以注重文献师传
教育.
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变革探讨》
墨 家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墨家私学在 战国中期以后迅速发展成为与儒 家相匹敌的显学。
馆”等四种专科学校,开隋唐设置专科学校之先河。
(3)官方专业法律教育机构开始设置——这是中国教育上的
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