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论坛发言稿【篇一:中学数学教师交流发言稿】中学数学教师交流发言稿不管论年龄还是资历,在这么多优秀老师面前,我都没有资格在这班门弄斧的,因为有很多我所做的别人也在做。
我只是把我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说出来。
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应放在首位。
我本人也始终把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古人云:信其道才能听其道,思想工作做通了,工作也就好办了!一般刚接一个班时,我很重视学生数学课习惯的培养,比如坐姿、听课态度、发言习惯、写作业格式、预习和复习情况等等。
刚开始要求的比较细且具体,同时也相对比较严格,这样一直到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为止。
其次,教学时我也要求自己做到认真备课,仔细批改作业,做到作业有记录,并把学生作业中所犯的错归类,讲评作业有重点,辅导有目标。
三,在学生面前,我从不轻易许诺什么,一旦做出许诺,就一定努力做到;对学生的要求也同样,感觉学生做不到的就不要做过分要求。
不说过头话,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对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要诚信,从而也建立了老师的威信。
四,因为是ab血型吧,ab血型的人感情丰富,我常常会被学生的一些小举动所感动。
比如:(事例略)。
这些都使我很受感动。
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使我很热爱自己的学生,也对他们很宽容,我常常对他们说: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容易犯错的时候,我允许你们犯错,但犯错时必须有人给你们纠正,就像小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生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把长的斜枝去掉,而老师就是做这份工作的人。
因此,我批评你时你必须与我配合。
所以,我在批评学生时,他们很少顶嘴。
五,教学时,我很注意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尽量不吵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的处理办法正像一个学生写的作文《我的老师们》中写的那样(在这篇应文章中学生把班级老师分为三类:温柔版的、幽默版的和严厉版的,当时学生是把数学老师归类到了“幽默版的”),说幽默版的数学老师把一些课堂中的不和谐音符以幽默的语气化做开心的小浪花,把枯燥的知识讲的生动形象化。
六,教育学生注意个性化。
比如五班的学生比较老实,有些事我会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而六班的学生很有个性,从不会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惟惟喏喏,所以同样的事在六班说时我会把事情说开,道理摆出来,让学生心服口服。
根据六班学生的特点很容易顶撞任课老师,所以我一接班就围绕学校的校训制定了班训,班训中有一条是“快乐”,即让学生每天都快快乐乐来学习,让老师每天都高高兴兴的上完课,所以我要求他们课堂上无条件服从任课老师,有委屈在我这摆。
尽管六班的学生比较怕我,但却与我交心,什么话都与我说,我也对班级课堂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有利于班级管理。
在教育学生时,我的做法都符合《教师法》的规定——从没停过学生一节课、没罚站过一次。
这一点让学生从内心拥护和佩服。
七,注意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特别是对一些调皮的学生,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在教育他们的孩子方面老师做了很多,很辛苦也很费事,让家长理解老师,同时也把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的工作,这样老师的工作也就不再孤立。
八,虽然我教的科目是数学,但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喜欢看一些学生喜欢看的书目,甚至一些卡通故事,课余时与学生一起讨论一些好的故事。
有时,在阳光明媚的早上,或是在瑞雪纷飞的时候,我会领着我的学生一块朗诵好的诗词,以我的激情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并教育他们以健康、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以积极的心态做事。
因为中国的发展需要他们这样。
总之,我爱我教的每一个学生,因为有了学生,我工作着并快乐着!【篇二:数学研讨会经验交流发言稿】渗透整体思想,让知识不再零散石台县丁香中心学校吴福安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教学中的得与失,一起分享教育工作带来的苦与乐。
我内心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
很荣幸在这次研讨会上发言,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以我的发言谈不上经验,只是将我对数学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向大家做个汇报:我发言的题目是《渗透整体思想,让知识不再零散》。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者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而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理解新知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局部而不能关注整体,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深入感受和体会数学的本质、精神和精髓。
因此需要我们根据合适的数学知识载体,适时引领,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感悟和接受整体思想。
一、串联数学知识,沟通知识的有机联系数学知识有的相对独立,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对局部或单个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而对涉及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方面,缺乏必要的组织教学,造成数学知识间互相封闭,内在联系被割裂开来,使得学生无法及时掌握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忽视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突出对问题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引导学生把某类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整体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连续带了三年毕业班数学的我,第一次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每道习题,读完题目我总是先问学生这题用什么策略来解决,新课结束之后,感觉学生能够理解且比较熟练地解答同类问题,可是进入综合练习阶段需要自主选择策略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就无从下手。
后来我深入解读教材,上网搜索后发现,本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例1、练一练和例2三道适合选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题型: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练一练”: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这些球正好是10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例1的题型结构是已知总量、份数以及份数之间的倍比关系,求每份数。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用大杯替换小杯“或者”用小杯替换大杯“,替换后总量不变,份数发生变化。
”练一练的题型结构是已知总量、份数以及份数之间的相差关系,求每份数。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用大盒替换小盒”或者“用小盒替换大盒”,替换后份数不变,总量发生变化。
例2的题型结构是已知总量、总份数和每个部分分量对应的份数,求两个部分量。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假设都是大船”或者“假设都是小船”,总份数不变,总量发生变化。
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三道题虽然结构不同,但解题思路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用大杯替换小杯”其实就是“假设都是大杯”,“用小盒替换大盒”其实就是“假设都是小盒”,而例2的“假设都是大船”也可以理解为“用大船替换小船”,因此,“替换”和“假设”实际是同一策略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不要纠缠于分析某个问题到底是用替换策略还是假设策略,我们应要求学生仔细分析:替换或假设后哪个量没有发生变化?哪个量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调整这个变化从而寻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进行这样的“整体解剖性教学”后,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清晰、明朗起来。
二、把握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数学活动的经验的获得绝对不能仅仅依赖于“参与”与“经历”,而应重视对于操作层面的必要超越,要组织反思性活动,努力实现活动的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4小节“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教材呈现的学习思路是:先观察、猜想,然后动手操作、验证,最后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教材呈现的是严密的、演绎的知识体系。
但不能反映新知学习时的思考过程和探究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难与困惑。
因此我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先出示一个圆锥,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圆锥的体积?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测出圆锥的体积?然后集体评价同学所例举的测量方法,最后指出我们需要探究到最普通使用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我让学生开展小组实验,我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两个圆柱,两个圆锥,和一瓶水,其中一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活动结束,通过汇报交流、对比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归纳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活动过程,以便促进学生由“经历”向“获得”转化。
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生经历完整有效的探究活动,逐步揭开数学知识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最终获得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直观感知和深度理解。
从而实现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回归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不断的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会应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数学的意义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如何通过回归“生活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我个人认为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生活实践”的研究对象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校园的绿化面积》一课时,我先利用课件呈现学生在绿化旁边欢快活动的场景,谈话导入:我们的校园真美啊,校园的美来自于雄伟的建筑,更来自于各种绿色的装点。
接着出示我校整体搬迁的校园绿化规划平面图。
你们看我们的新校园很美吧。
接着让学生实践探究:(一)量量算算,各小组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时指着学校绿化平面图引导学生一起来研究;(二)想想算算,我用课件出示例题图,这样的一块绿地,和我们前面见到的绿地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导探索的过程采用画的过程。
我在呈现学生的讨论结果时,只突出强化转化的方法,而计算的过程改成找数据即条件,淡化计算过程。
接着呈现教科书上的两道练习加以巩固。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课堂练习:1.出示学校平面图:我们想把的绿化做得更好,校园里还有几块空地,想在这些空地上建造一些花圃,你愿意帮学校设计几个花圃的图案吗? 2.讨论:动手设计前,先想一想设计时应该注意什么?3.每个组选一块空地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