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于大历元年到 达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
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
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 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 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 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 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 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 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 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 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 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 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 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 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 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 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 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 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
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
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 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 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
亭子,以排忧遣闷。内心只剩下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
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创作了著名的《羌村三首》和
《北征》,标志着杜甫从一个与盛唐其他诗人没什么本质区 别的一般性诗人向着现实主义的诗圣又迈进了一步。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 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 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 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 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 吏”和”"三别”。
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于是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 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 权贵之门,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 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朝叩富儿门,暮随肥
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生
的苦难、世态的炎凉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创作出《兵车行》 、《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
或清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诗圣”
1、忠君爱国,矢志不渝。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葵藿倾太阳,自性固莫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读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概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 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 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 国民”之语(《载敬堂集》)。杜甫被世人 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 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之死
有四种说法: 1、溺水而死。 2、自沉而死。 3、食牛肉白酒醉饱而死。 4、老衰病死。
杜诗与盛唐诗歌的区别
盛唐诗歌
内容上: 歌颂理想
表现天才的艺术创造力 创作上: 明快、乐观、高昂 基调上:
杜 诗
抨击现实、揭露黑暗 锤炼语言 沉郁、低回、委婉
杜甫的诗歌成就
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 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 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 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 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
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 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 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 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 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 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 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诗圣”
2、关注国事,知本察隐。
“主将位益崇,气骄陵上都。”(《后出塞五首》)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
展,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至德 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
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
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 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
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
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
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
时”的未来。
三、安史之乱(为官)时期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
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 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 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 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石壕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 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翁别。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
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
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 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
意任此“等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 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
婚姻
表现了青年杜甫敢于攀登绝顶、俯视群山的气概和雄 心,承盛唐余韵。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
参加了考试。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
奉儒守官
十三世祖杜预 西晋名臣、名儒。
(晋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当阳县侯)
刘熙载: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祖父杜审言 初唐著名诗人。
诗是吾家事
出生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 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 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逐步确立 “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 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 回”。
干?”(《月夜》)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 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 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标志着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