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的 窸窣 xī sū—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读 冉冉 ——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音 缠绵 ——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与 含 义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绵密 ——
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 tiáo — 遥远。
相去无几——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 洗净了
重难点
为何“木”会有这样的两个艺术特征呢?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
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 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 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 言筌者也在此。
指盛唐时期雄壮浑厚的诗歌特征
指少年人特有的一种单纯自 信、朝气蓬勃、勇于开创的精神。
指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之情, 是匹夫的责任和赤子的忠心。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和建安
七子等人形成的慷慨激昂、刚健 有力的诗歌风格。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 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 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 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 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 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这排斥也 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精读探究
作者除了论述“木”的质地的暗示性外,还论说了“木”的哪 一方面的暗示性?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 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精读探究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 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杜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鹃 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杨万里《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 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作用:说明“木”与“树”的不同,提出“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树叶”与“木叶”的意味的不同之处(第五段)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 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 化为“叶”。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疏朗 空阔
相去无几 示?
性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写作特点
1、选题小,论理深。 2、深入意境,比较分析。 3、巧妙联想,丰富内涵。
拓展练习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 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 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给右边加红颜色的 字注音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意象
柳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喻送别
生活语言(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愁
诗歌语言(形象解释) :酒 雁 梧桐 雨(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
与“落红”呢?
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
填
不尽长江滚滚来。
空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再读思考
发现问题 (1—3)
全文思路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 爱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分析“木” 的两个艺术 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精读探究
洲》
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思 念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请同学们回忆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水”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拓展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 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 “月”“梅”“柳”菊”“竹”“松”“草”等。请 根据你所熟悉的有关诗文,任选其中一个,说说这个 意象的特点,写一段文字对此加以分析。
隐《无题》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 再思《水仙子·夜雨》
精读探究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关键点在哪里?
秋风叶落的季节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 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 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 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 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 编版必 修下册 (公开 课课件 )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 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 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渔翁 》
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故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苏幕遮》
乡 、 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 人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叶 落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落叶 春夏之 枝叶繁 绿、褐 饱含 饱满绵密
交
茂
绿
水分
联想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秋风叶 脱尽叶 微黄
木叶 落
子
落木
干燥
空阔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
练习
概括并分析下面三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说说 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