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触摸屏与组态技术》课程标准

《触摸屏与组态技术》课程标准

《触摸屏与组态技术》课程标准
制定人:唐明涛审核人:核准时间:2019.09.25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名称:触摸屏与组态技术
2.修订版本:2019级第一版
3.教学对象:机电工程系所有专业、二年级
4.学时学分:学时:60 学分:4
5.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监控组态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组态监控终端对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数据实时监管能力、组态软件与工作设备接口的调试能力、系统组态的通信链路调试能力。

6.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
后续课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轧钢过程自动化控制》
7.参考教材
《计算机控制技术项目教程》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李江全
《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李宁
《触摸屏组态控制技术》第一版电子工业出版社李庆海
8.课程开设依据
本课程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

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组态监控终端对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数据实时监管能力、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自动化设备产线运行维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符合本专业学生未来发展需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组态控制系统的整体认识能力:通过安装与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态软
件,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标准、组成、结构、传输介质的能力,能够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对全程自动化生产的实时管控与障碍报修处理能力。

2.触摸屏和组态控制终端的基本应用能力:编辑HMI界面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通过组态软件的编译流程以及VB面向对象控制编程语言编译累加器,使学生针对用户所需求的分析能力,能够正确应对生产对象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管,对突发隐情及时处理能力。

3.组态监控系统的测试验收能力:通过组态软件连接PC与PC之间通信,使学生掌握对数据传输通道、对象临检参数进行测试,对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验收的能力。

4.组态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能力:通过安装RS232C通信串口与应用串口调试助手,使学生掌握监控节点组态分布、设备项目管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能力。

(二)技术目标
1.组态控制系统的整体认识能力:学生能够绘制控制结构图,识别各种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三种传输介质,能够根据不同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选择最佳的数据传输介质,能够根据不同的生产环境进行合理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

2.触摸屏和组态控制终端的基本应用能力:能对生产企业、居民小区等不同场所的计算机控制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与应用,制定出设备数据采集点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选出应用传感器的类型;应用组态软件对采集信息进行收集存储。

3.组态控制系统测试与验收能力:学生能对串口通信端口的通信进行测试,运用串口通信助手对串口与RS232C型通信线路连通性进行测试,运用组态软件联通PC与PC之间通信。

4.组态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能力: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机串口通信配置并应用串口调试助手检测通信;准确判断出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软故障进行排查并及时处理;能根据监控反馈信息。

(三)素养目标
1.人文素养
通过德育故事、企业案例,培养学生树立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具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坚守真善美的意识和素养。

2.职业素养
通过PLC与变频器实训室、电工实训室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7s素养,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意识。

3.技能素养
打破传统理论+实验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教、学、做”合一的模式。

三、教学内容及设计
1.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五个项目,每一项目下包含多个子任务。

知识目标具体要求、技术目标具体要求、素养目标具体要求、课时、教学方案与手段、考核内容,详见下表。

2.教学设计
明确了各个项目(子任务)对应的必须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的“知识目标具体要求、技术目标具体要求、素养目标具体要求”。

参考学时:60学时
四、考核方式及评分
1.考核性质及方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2.学生课程成绩
总成绩 = 平时成绩40% + 期末成绩60%。

平时成绩 = 考勤20% + 课堂表现20% + 作业20% + 项目测试40%
项目考核流程及评分表
备注:“考核用时”一项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填写
五、教学组织
1.班级容量[30,60]
2.主讲教师:唐明涛
3.教研室负责人:唐明涛
六、其他说明
开设此课程其它专业,可根据本专业要求,在本标准基础上可作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