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拉伸试验一、目的1、测定低碳钢的流动极限(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和面积收缩率ϕ。
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3、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绘制拉伸图(l P ∆-曲线)。
4、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机械性质的特点。
二、设备1、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试样试件可制成圆形或矩形截面。
常用试样为圆形截面的。
如图1-7所示。
试件中段用于测量拉伸变形,此段的长度o l 称为“标矩”,两端较粗部分是装入试验夹头中的,便于承受拉力,端部的形状视试验机夹头的要求而定,可制成圆柱形(1-7),螺纹形(图1-8)或阶梯形(图1-9)。
试验表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试验结果会有所影响,为了避免此各种影响,使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数值能互相比较,所以对试件的尺寸和形状都有统一规定。
目前我国规定的试样有标准试件和比例试件两种,具体尺寸见表1-1,0.A是圆形或矩形截面面积。
试件标距)(mmlo截面面积)(2mmA圆形试件)(mmd直径延伸率表示符号标准试件长100 78.5 10 10δ短50 78.5 10 sδ比例试件长3.11A任意任意10δ短65.5A任意任意sδ四、原理材料的力学性质sσ、bσ、δ和ϕ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试验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器绘出低碳钢拉伸图(图-10)和铸铁拉伸图(图1-11)。
对于低碳材料,图1-10上的B-C为流动阶段,B点所对应的应力值称为流动极限。
确定流动载荷sp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使试件产生变形,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
测力盘主针回转后所指示的最小载荷(第一次下降的最小载荷)即为流动载荷sp,继续加载,测得最大载荷b P 。
试件在达到最大载荷前,伸长变形在标距范围内均匀分布的。
从最大载荷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
颈缩出现后,截面面积迅速减小,继续拉伸所需的载荷也变小了,直至E 点断裂。
铸铁试件在变形极小时,就达到最大载荷,而突然发生断裂。
没有流动和颈缩现象,如图1-11所示。
其强度极限远低于碳钢的强度极限。
五、试验步骤 (一)低碳钢试验(1)用游标卡尺在试件的标距范围内测量三个截面的直径,每个截面测量互相垂直两个方向,取其平均值,填入记录表内。
取三处中最小的平均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积的直径。
(2)根据低碳钢的强度极限,估计试件的最大载荷。
(3)根据最大载荷选择合适的测力盘并配置相应的摆锤。
(4)调整零点,并拨动测力度盘上的辅针使之与主动指针靠拢。
(5)调整自动绘图器。
(6)安装试件。
(7)经教师检查后进行试验,缓慢而均匀加载,直到断裂,并仔细观察拉伸过程。
记下流动时载荷s p 及最大载荷b P ,停机。
(8)试验结束,取下试件,将断裂两段尽量对紧在一起,用游标卡尺测量拉断后的标距1l 和颈缩处的直径1d (测量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取其平均值)填入记录表内。
从自动绘图器上取下拉伸图。
(二)铸铁试验与低碳钢同样方法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经教师检查后进行试验,直至试件断裂为止。
停机,记录最大载荷,取下试件和拉伸图,整理现场。
六、记录格式材料)(0mm d 直径截面I 截面II 截面III (1)(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低碳钢 铸铁低碳钢,最小直径0d = mm横截面积A=mm2标距l=mm铸铁:最小直径d=mm横截面积A=mm22)试验后测量低碳钢试件记录于表1-33 标距)(1mml断裂处直径)(1mmd断裂处横截面积(1)(2)平均)(21mmA七、整理试验结果1)、修正拉伸图。
应该指出,绘图器绘出的拉伸变形l∆是整个试件的伸长,并且包括试件在夹具中的滑动,试件开始受力时,试件在夹具中的滑动很大,故绘出的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必须加以修正,即将拉伸图直线部分向下延长,使它与横坐标相交,此交点即为坐标原点。
然后将修正后的拉伸图按比例复制在试验报告上。
2)、根据流动载荷sp及最大载荷bP计算流动极限sσ及强度极限bσ:APss=σAPbb=σ3)、根据试验前后的标距长度和面积,计算延伸率和截面收缩率:%1001⨯-=lllδ%10010⨯-=AAAϕ这里应该指出,从破坏后的低碳钢试件上可以看到,各处的残余伸长不是均匀分布的,愈接近断口(颈缩)处伸长愈多(见图1-12)。
因此测得的1l数值与断口的部位有关。
根据国家标准GB228-76中规定,当断口不在标距长度的中央3l区段内时,需要采用断口移中的方法来测量试件断后的标距1l 。
具体方法如下。
试验前用刻线机将试样标距等分(一般5mm 或10mm 为一格),试样拉断后,在长段(如图1-12(a )的右段)上,从断口O 起数出若干段,使它等于短段上的格数(如图1-12(a )),则取一半,得C 点,移位后的BC OB AO l 21++=;如果长段上所余的段数为奇数(图1-12(b )),则取所余格数减1和加1之半,分别得C 和C 1点,移位后的11BC BC OB AO l +++=。
当断口非常靠近试样两端,而与其头部之距离等于或小于直径的两倍时,一般认为试验结果无效,必须重做。
4)、根据试验结果,比较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二 材料弹性模量的测定一、目的1、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E 。
2、在比例极限内,验证虎克定律。
3、了解引伸仪的构造原理,学习它的使用方法。
二、设备1、自制多功能试验台或万能试验机。
2、引伸仪(球铰式、蝶式或其他形式的引伸仪)。
3、游标卡尺,标准试样等。
三、原理一般采用在比例极限内的拉伸试验来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E 。
测量标距内微小变形的方法较多,可以用各种引伸仪来测定,也可以用电测方法(见§2-5)来测得。
本节采用引伸仪来测量弹性模量E 。
试件一般采用圆形截面的标准试样。
为了验证载荷P 与变形l ∆之间的正比关系,在比例极限内采用增量法,逐级加载,每次增加同样大小的载荷P ∆,在引伸仪上读出相应的伸长变形,若每次伸长变形增量)(l ∆δ也大致相等,说明载荷P 与变形l ∆成正比,即验证了虎克定律。
设试样的横截面为A ,引伸仪的标距为l ,则弹性范围内的虎克定律为EA Pl l /)(∆=∆δ,由此可知,试样材料的弹性模量E 为:Al lP E ⋅∆⋅∆=)(δ利用增量法进行试验,还可以排除试验中偶然误差,对不符合变化规律的读数,应及时检查,找出原因、或重做试验。
为了夹牢试件和消除试验机机构之间的间隙,必须施加一定数量的初载荷。
装夹引伸仪后,再加载至适当数值(如两倍的初载荷),然后卸载至初载荷,考察引伸仪工作是否正常。
当确认仪表工作正常之后,正式自初载开始,逐级加载,测量其伸长。
试验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试验应在比例极限内进行,故最大应力不能超过比例极限,但也不宜低于它的一半。
(2)最大载荷值要与试验机测力范围相适应。
(3)最大变形要与引伸仪量程相适应。
(4)至少应有5~6级加载,每级载荷要使引伸仪刻度值有明显变化。
四、试验步骤1、试件准备在标距长度范围内,测量试件两端及中间三处的截面尺寸,取三处尺寸的平均值作为试件的计算直径。
2、拟定加载方案。
3、试验机准备。
首先复习试验机操作规程。
另外,根据最大载荷数值,选用适当的测力度盘和相应的摆锤,调整测力指针,使其对准零点。
4、安装试件并施加初载荷。
5、安装引伸仪复习引伸仪操作规程,小心正确地安装引伸仪。
6、检查及试件试验机开动前,必须请指导教师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
然后开启试验机,预加载荷至两倍初载荷,以检查试验机及引伸仪是否正常工作。
7、进行试验自初载荷起,缓慢地逐级加载至最终载荷,并将和引伸仪读数记入记录表中。
及时算出引伸仪前后两次读数的差值,以判断试验是否正常。
加载至最大值后、再卸载至初载荷。
以上试验过程,应重复进行2~3次。
直至几次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为止。
五、实验数据的记录与计算1试样直径mmd=截面面积2mmA=引伸仪标距mml=引伸仪每格示值mmK11=序号载荷左引伸仪右引伸仪读数(kN)增量(kN)读数(格)增量ΔN(格)读数(格)增量ΔN(格)1 ---23452、计算公式平均增量(格)=∆=∆∑nAN实际增量mmKNl=⨯∆=∆1)(δ载荷增量kN P =∆ 弹性模量a GP l A lP E =∆⋅⋅∆=)(δ实验三 扭转试验一、目的1、在比例极限内验证剪切虎克定律,测定剪切弹性模量G 。
2、测定低碳钢的剪切流动极限s τ及剪切强度极限b τ。
3、测定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b τ。
4、观察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的扭转破坏特点,并比较其断口形状。
二、设备1、扭转试验机或自制综合试验台。
2、扭角仪。
3、游标卡尺等。
三、原理和装置扭转试验的试样采用圆形横截面,其形状及尺寸随试验机而定。
图1-19(a )、(b )分别为K-50型扭转试验机和NN -100型扭力试验机试样。
为了验证弹性范围内的虎克定律和测定剪切弹性模量G ,将扭角仪安装在低碳钢试样上,如图1-20所示。
调整扭角仪A 、B 环的间距,使其等于测量标距0l ,然后将A 、B 环分别固定。
若A 、B 截面发生相对转动时,千分表的示值就表示A 、B 截面上距试样轴线为b 的两点的相对位移δ。
则A 、B 截面的相对扭转角rad bδϕ=。
在弹性范围内,相对扭转角ϕ与扭矩n M 的关系为:pn GJ l M 0⋅=ϕ 式中0l 为标距,G 为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p J 为极惯性矩。
若采用“增量法“逐级加载,每增加同样大小的扭矩n M ∆时,扭转角的增量ϕ∆大致相等。
这样就验证了虎克定律。
根据各次测得的扭转角增量的平均值ϕ∆,可以算出剪切弹性模量G 为: pn J l M G ⋅∆⋅∆=ϕ0(a )上述扭转仪只能测量较小的扭转角,因此,材料流动前必须将其卸下。
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可以自动绘制扭矩和扭转角之间的关系曲线,即ϕ-n M 曲线,如图1-21所示,它与拉伸图相似。
曲线上,OA 段为直线,表示ϕ与n M 与正比,材料服从剪切虎克定律。
若继续增加扭矩,转角ϕ增加很快,即达到了流动阶段,由曲线AB 表示。
B 点的扭矩s M 为流动的载荷。
对低碳钢,可以近似地假设为理想塑性材料。
当最大剪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试样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如图1-22所示。
图1-22(a )、(b )分别表示局部和全部进入塑性区的应力分布规律。
当截面上各点的剪应力同时达到屈服极限s τ时,剪应力合成的扭矩s M 为:⎰⋅=⋅=Rs s s R dr r M 032322τππτ利用弹性范围内的抗扭截面系数21633R D W p ππ==(式中D 、R 分别表示试样的外径和外半径)代入上式,则s p s W M τ⋅=34即pss W M 43=τ (b ) 继续加载将达到强化阶段,由线段BC 表示,试件在C 点破坏,破坏时(即C 点)的扭矩b M 为最大扭矩,由此,可算出剪切强度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