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五节古诗文修辞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7.并提
又叫“分承”或“合叙”,是将两句话 中相同的部分并在一起,合起来叙述。
例如: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后汉书· 华佗传》) “耳聪目明,齿完牙坚”;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水经注· 江水》) “陟罚臧否”就是“陟臧罚否”。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的作用:行文凝练, 结构紧凑, 避免句式的呆板。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方式又称为“修辞格”、“辞格”“、修辞方法”等,是在调整、 修饰和加工语言的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表达作用的特定结构或特定模式。 陈望道1932年出版在《修辞学发凡》(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列举了38种修辞格,到目前为止已陆续发掘出百余种修辞格。 古今汉语修辞格大同小异。
起兴,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先言他物”部分叫“兴句”,“引 起所咏之辞”叫“本句”。“兴句”对“本句”一般起着或陪衬 烘托或比喻象征的修辞作用,少数情况下修辞作用不明显。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2.用典
也叫“稽古”,“引用”的一种,指的是 援引典籍中的历史故事与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 点或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史记·淮阴侯 列传》)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10.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顺带临 时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式。甲事物称为“本体词”, 乙事物称为“拈体词”,用来拈连的词叫“拈词”。
①明拈:本体词和拈体词同时在句中出现的拈连。例如: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以镜自照者见形容,以人自照者见吉凶。” (周武王《镜铭》)
第七单元节 综合运用
第五节
古诗文的修辞
萍乡学院中文系 涧泰
一、修辞概说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一、修辞概说
“修辞”始见于《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颖达: “辞谓文教,诚为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 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有功业可居。” 第二,客观存在 的修辞现象和修 辞规律。
(欧阳修《秋声赋》)
典自《庄子·在宥》 “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 女精,乃可长生。”只是二者立意截然相反。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3.委婉 又叫“婉曲、折绕”,用含蓄曲折的方式表达的修辞方式。
三种类型
A. 谦敬语:如古人常用“不肖、仆、寡人、不谷、孤”等来自我谦称, 用“足下、左右、执事、陛下、殿下”等敬辞来称呼对方。 B.避讳语:如“山陵崩、薨、卒、不禄、 驾鹤、崩殂、徂落、弃群臣”; “采薪之忧、违和、有所郤”等。 C.迂回语:多见于外交辞令。例如: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楚国大夫屈完将齐桓公带军队进攻楚国,以军事实力强迫楚王结盟的事,说 成“为自己国家求福”,“辱收寡君”,含蓄而有礼,给足了齐桓公面子。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8.借代
又称“代称”、“换名”,不直接说出事 物的名称,而借用其它相关名称来代替。
①以事物的材料、特征、标志、工具、数量、功能、性状等指代事物本身。 例如:“木”来代指棺木。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 氾论训》)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 (《史记· 苏秦列传》)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楚辞· 离骚》)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杨雄《解嘲》)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陶渊明《述酒》)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
1.起兴 2.用典 3.委婉
4.互文
5.藏词 6.回文
7.并提
8.借代 9.双关 10.拈连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1.起兴
起兴又叫“托物起兴”,是一种“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语)的修辞方式。
例句: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例句: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割去“吞舟之鱼”的后半部分。 (丘迟《与陈伯之书》)
根据被割裂部分所在句中的位置,藏词又分为“藏头”、“藏腰”和“藏尾”。 藏头:“而立、“古稀”等。
藏腰:“倚伏”表示“祸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君非从流,臣进逆耳。” 藏尾,又叫做“歇后语”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勾践灭吴[1]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有 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4]。” 大夫种进对曰[5]:“臣闻之,贾 人夏则资皮[6],冬则资絺 [7],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 [8],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9],不可不养而择也 [10]。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11]。今 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12]?”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 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注释】
[1]本文选自《国语· 越语上》,题目选首句后加。句践,越王句践,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前465年 在位。允常曾与吴王阖庐相怨而互相攻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吴乘越丧伐越,为句践所败。阖庐伤脚 而死。后三年,阖庐之子夫差为报父仇,兴兵伐越,大败越军,攻入越国。句践乃率残军五千退保会稽之上。 本文写的就是句践失败后如何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努力,终于灭掉吴国报仇雪耻的故 事。文章起伏分明,叙述简要,人物性格突出,语言富有个性,是《国语》中的名篇。 [2]栖:驻兵。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二十里。三军:全军的统称。 [3]昆弟:兄弟。国子姓:与国君同姓的贵族子弟。 [4]知:主管。退:使动用法。 [5]大夫种:即文种,越大夫,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 灭吴后,为句践所忌,赐死。 [6]贾(ɡǔ)人:商人。古时行商曰商,坐商曰贾。资:囤积。 [7]絺(chī):质地精细的葛布。 [8]四方之忧 :指四邻侵犯的忧患。 [9]爪牙之士:勇猛的将士。 [10]择:选拔。 [11]时雨:应时的雨,适应于时令的雨。 [12]无乃后乎:不是太晚了吧!无乃… …乎?复合虚词,表推测的语气。
从形式上,用典可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指直接交代了故事来源、人物事件或语句的出处的用典方式。
明用例句: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 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一起使用的用典 方式。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霍去病曾经被封为骠骑将军。)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曹操《短歌行》)
9.双关
通过特殊的语音或语义,使得语句同时具有两种意义。 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类。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构成的双关。例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子夜歌》) ②语意双关:利用词语多义性构筑的双关。例如: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楚辞·哀郢》)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回文诗 回文词 回文曲
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 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最著名的回文诗是十六国时前秦女子苏蕙的《璇玑图》,据统计,该图中文字 可组成几千首诗,且每首均清晰无碍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实为冠绝古今。 清朝张奕光的《岳武穆王墓》: 今古垂芳遗庙立,拜瞻空恨一秦奸。森森柏树枝南向,凛凛忠魂夜北看。 心赤负冤沉狱死,草青埋骨痛碑残。钦徽是日无家返,深怨谗书封蜡丸。
(萧统《<文选>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6.回文
又叫“回环”,利用循环往复的语言形 式,表现两种事物或情境的相互关系。
示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五十六章》) “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王融《春秋回文诗》)
汉语两大特点:以单 音节语素为主、以语 序为重要语法手段。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4.互文
即“互文见义”,又简称“互见、互言、互辞” ; 指前后几个句子或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
“单句互文”例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燕歌赵舞为君开”。 (杜牧《泊秦淮》) (白居易《琵琶行》) (王昌龄《出塞》) (卢照邻《长安古意》)
对古文“修辞”的三种理解:
第一,指修辞活动, “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 一种努力。”(陈望道)即:对语言进行选择、调整和修饰 加工,使之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的行为。 第三,“修辞学”的简称,即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使之准确、鲜明而生动形象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的学科。
“修辞”:指古文中的修辞活动,是古人在创作 中对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的综合运用。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以部分代整体。例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韩愈《马说》) (《诗经·王风·采葛》)
③用泛称代特称(或整体代部分)
“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 ④其他的借代方式 “骠骑将军发迹于祁连。” (杨雄《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