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文短教的几种教学尝试与思考内容提要: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中,长篇幅的文章不在少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本文试图对自己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所做的“长文短教”的教学尝试作一个小结,并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引发出一些带普遍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三个维度的目标主体性创造性教学尝试教学反思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长篇幅的课文明显增加,面对课时未变,容量增大的现状,我们一线教师常常束手无策。
依葫芦画瓢,按教参上的方案讲授,总感觉课时太少,效果不好;教完后,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均大打折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领会《新课标》精神?如何处理篇幅较长的课文?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路作用?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种尝试,现小结如下,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教学尝试课例一:《我与地坛》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全文共七章,篇幅很长,感情复杂,意蕴深厚。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节选了其中的第一和第六章组成一篇自读课文,按我们备课小组成员共同确定的授课计划,只能安排一个课时。
考虑到本文文质兼美,而且在高二语文教材选修四《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又有节选,所以我计划“毕其功于一役”。
可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既费时又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若只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去理解,就无法探究到其中的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
《新课标》指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于是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头准备,集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具体操作如下:课前准备:1、提早三天布置预习,将全文打印下发给学生,设计七道预习题,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本;2、提供相关网址及陈思和等人的评介文章,供学生参考;3、写一篇读后感,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对文章给你的某一启示尽可能讲深一点讲透一点;4、教师及时批改后,课前发给学生;课堂操作:1、课堂上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渲染课堂气氛,然后由学生介绍作者,了解史铁生的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2、请同学自由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和启示;3、请几个观点有代表性的同学上台宣读其研读心得,并回答同学的提问与质询;4、每宣读完一篇文章,都请同学们补充,教师及时评点;5、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这个尝试与探索使学生很兴奋,课堂气氛很活跃。
大家深深地被史铁生的经历打动了,被他深邃博大又痛苦的内心世界感动了,对教材自然有了更深的领悟,由此引发出的启示也很多,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欲望的思辩,有对生命的思索,有对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的鉴赏等。
我感到,他们走近甚至走进了史铁生的心灵,从他顽强、执着的信念中汲取到力量。
赶巧,去年全市统一的语文期末考试中就选择了这篇文章之中的片断作为阅读材料,结果我任教的两个班在这一块的得分率很高,总体成绩在八个平行班中也有较大优势,并且超过了市平均水平,这在我们这个办学水平较低的农村中学并不多见。
这个小小的成功更增进了我大胆尝试新教法的热情。
《新课标》指出:“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选择的切入点正是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前提,以阅读带写作,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学生从写作角度筛选信息,理解吸收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思维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在课堂交流阶段,着重锻炼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我想这应该是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同类课型的推广设想:《祝福》——专题研讨:祥林嫂究竟是被谁害死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专题研讨:杜十娘悲剧意义的探讨;均可以采用事先写好读后感,再在课堂上交流的方法。
)课例二:《失街亭》《三国演义》是一部宏篇巨著,教材节选部分《失街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而人物鲜明的个性在街亭失守这一情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可是,要深刻理解人物形象,就要首先通过文字感知形象,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普遍缺少将长篇幅的文字转换成连贯的图像的能力。
为此,我把切入点选在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街亭失守》的片断上。
具体操作如下:课前准备:利用周五团队活动课由科代表负责组织观看影碟,重点场景至少回放一次。
晚自修时间每人写一篇观后感,要求先复述故事,然后针对故事本身的内容或者人物的表演谈谈自己的感想。
作业上交后,学生利用周末通读《失街亭》原文,熟悉材料,围绕“马谡该不该杀”展开思辩,准备下周一的课堂“超级辩论赛”。
(这是笔者从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的示范课中借鉴来的课堂组织形式,因其规则有别于常规辩论赛,故冠之以“超级”。
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通过抽签或直接指定决定正反方,各自围绕自身立场搜集材料,准备论据。
在辩论会上,正反双方交替发言,申述立场和理由,发言者不得重复,材料不得重复,只作自身的申述,不做攻辩,一条理由记一分,人员重复不得分,材料重复不得分,积分多者为胜方。
为了便于内容的拓展延伸,此前我特别规定学生可以从《三国演义》原著中广泛地搜集佐证材料,譬如马谡或诸葛亮一贯的表现,杀马谡所产生的后续影响或类似事件的不同处理方案等)课堂操作:1、学生谈对《三国演义》、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2、超级辩论:马谡该不该杀?3、引导学生对马谡的“三笑”与诸葛亮的“三哭”理解分析;4、谈谈从这课中得到的启示。
这堂课气氛非常活跃,超级辩论无疑是这堂课得亮点。
由于学生是带着探究、研讨和争辩的心理参与学习的,所以兴致很高。
事先的资料查找,信息整合,为辩论的展开作好了重要的铺垫。
而辩论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得到了锻炼,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片断,比如朱建辉同学申述“该杀”时从反面论述说:“如果今天不杀马谡以正军纪,明天就会有无数个诸如牛谡、朱(猪)谡、杨(羊)谡之流扰乱军风,毛泽东杀刘青山、张子善就是这个道理。
”全体同学包括反方同学都为他的幽默和机智鼓掌。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能根据谈话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
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叙述描绘,注意表达效果。
学习演讲与辩论,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我感到这堂课较好地达成了上述目标,为今后开展常规辩论赛作好了铺垫。
(同类课型的推广设想:提前观看电影《项链》,写观后感,超级辩论题设计——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还是一个恪守诚信、勤劳勇敢、敢于与命运抗争的英雄?观看《阿Q正传》,写观后感,超级辩论题设计——阿Q精神利弊之辩。
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片断《宝玉挨打》,超级辩论题设计——宝玉是否该打?)课例三:《雷雨》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看,这篇课文可以不讲,因为高考基本不涉及此项内容,但许多能力点又包含其中。
如果我们作简单处理,对这样极具人文性的作品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如果作繁琐的讲解和理性的剖析,又可能会徒劳无功。
因此,针对其话剧体裁,我采用了表演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教材,时间选择在星期二的连堂课。
具体操作如下:课前准备:把同学分成三组,自定导演与演员,提早一周排演第二场(因为第二场矛盾冲突更激烈),老师适当指导。
课堂操作:第一课时1、介绍戏剧知识、作者及《雷雨》的整个剧情。
2、师生共同研读教材,找出第一场中的矛盾冲突。
3、讨论: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第二课时1、三组学生表演第二场。
2、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评选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服装设计等奖项。
3、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重点讨论周朴园这一人物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场景中的个性特点。
由于老师事先的“煽动”,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烈,现场表演也基本能表现故事情节,所以随后的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感到两节课下来都有所收获,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有所增强,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有所加深,作为一堂探索课,同事们认为这个设计基本上可以算是成功的。
《新课标》指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课后我认真研读《新课标》中的这段文字,总结到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学生大多喜欢表演,而通过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同类课型的推广设想:《三块钱国币》、《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适合表演的剧本,可分组表演,然后进行比较,评选出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服装等奖项。
)二:几点思考1、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规避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负面影响,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作用下,我们常常认为,如果不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就不会理解,知识点就会遗漏,因此总有点不放心,授课时总想要面面俱到。
其实,学生进入中学后,就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了,到了高中,还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以上几篇课文的处理方式都是将语文学习变成了一个探究、创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来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我们教师无法替代的,也不是我们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
2、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望,不要把学生当成被灌输的对象,不要在机械繁琐的训练中“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于漪老师语)。
其实,探究性、创造性是人的重要天性。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