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爱读童话

我爱读童话

我爱读童话——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喜爱读童话这一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学样式;2、化零为整,集中唤起学生对童话和童话作家的回忆,强化学生对童话知识的认知;3、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阅读课外书的一般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课外书、采蜜本、书签。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唱童话歌曲。

一、谈话导入这段时间,吴老师发现同学们又交上新朋友了——课外书。

早上,我看见很多同学坐在花坛边看书,中午十二点以后又是我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就连课间十分钟也会忍不住再看几页。

看来我们云山小学爱读书的同学还真多!不知道同学们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同学们读的书可真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特别精彩的故事或难忘的人物想跟老师同学说说吗?读好书就像交到了一位好朋友,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童话故事》(课件出示)。

童话大家喜欢吗?为什么喜欢?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题——《我爱读童话》,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童话大师1、同学们这么喜欢童话,那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大家知道这么多的童话故事,那你知道这些童话故事是谁写的呢?随机出示图片——安徒生。

他就是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大王。

关于安徒生,你知道些什么?你读过他的哪些童话?2、另一位和安徒生同样著名的童话作家就是格林兄弟。

(出示格林兄弟图片)格林兄弟的童话,大都是在德国民间世代口耳相传而来。

3、(出示照片)郑渊洁大家认识吗?他可是我们中国著名的童话作家。

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是他笔下的人物。

郑渊洁创作童话30年,作品已售出1亿2千万余册。

2008年汶川地震,郑渊洁成为向地震灾区捐款最多的中国作家。

三、欣赏童话《乌龟飞天》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斗争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弃……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受益匪浅。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新童话。

大家还记得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吗?(出示图片)谁来说说?这只乌龟现在又有新故事了,一起去看看吧。

1、师生共读童话《乌龟飞天》(播放背景音乐伴读)。

①关注学情,尤其是对中下生的指导,可站在身边伴读一阵子。

②巡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对阅读中的困难如难理解的词或内容,相机指导,了解学情。

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专注,读书专注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还有同学圈圈划划,做点小记号。

读完故事,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后交流感受。

再次默读故事,在有感受的地方圈圈划划。

谈谈你的感受吧!3、看图,图上画了什么?说说插图的作用。

打开书本看书上的插图。

图上的野鸭在想什么?乌龟在想什么?你想对野鸭说什么?想对乌龟说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龟?四、做读书笔记同学们,读童话书使人明白道理,又能让人学到知识。

其实这些书上还有很多生字、词、句子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那你能从这篇童话中找出一段优美词句读给大家听,好吗?好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书,把你找到的精彩片断读给你的同组伙伴听!指名读。

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让老师也喜欢你这本书了。

不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它摘录在你的采蜜本上吧!五、总结、升华1、总结阅读方法。

孩子们,跟你们一起读童话书,老师感到很高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学习《乌龟飞天》这篇童话的?(板书:读故事了解主要内容、读懂故事悟出道理、做读书笔记)以后,再阅读类似的文章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阅读。

那读其它书呢?出示叶圣陶的读书方法。

2、大家这么喜欢读书,知不知道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呢?(读书名言:1、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

——培根;2、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把写有读书名言的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好吗?(伴乐)童话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它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它。

让我们再高喊一声:“我爱读童话!”孩子们,我们的读书还只是刚刚起步,希望大家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一位可以陪伴终身的伙伴。

愿大家能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成为博览群书的小博士。

最后响起我们的读书口号:“读书让我快乐,读书让我增添力量!”(附童话)乌龟飞天一步一步,又一步。

走路很慢的乌龟,一路走,一路望着天空叹气说:“啊,好羡慕野鸭。

我真想尝一尝飞天的滋味,只要一次就好,我好想飞飞看。

”乌龟每次看到天空,就想到飞天的事。

有一天,他看到一群野鸭在吃东西。

看着,看着,乌龟忽然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乌龟走过去,笑咪咪地对一群正在吃东西的野鸭说:“野鸭朋友,好久不见了。

这么难吃的东西,你们怎么吃得下去呢?我每天在前面一个池塘,吃肥嫩的泥鳅,好——好吃哦!你们想不想吃呢?”“嘎!肥嫩的泥鳅?在哪个池塘?快告诉我们好吗?”“好哇。

这样吧,你们俩一个一边,衔着这根棍子飞,我叼在棍子上带你们去。

”“嗯,你很聪明,飞过去比较快,而且从天上才看得清楚池塘在哪儿。

我们马上走吧。

”两只野鸭,一人一边衔着棍子,“扑”的飞上天,而且越飞越高。

乌龟用嘴咬住棍子,第一次从高空上看到地面,感觉好新奇,好兴奋!“乌龟先生,您说的池塘在哪儿呢?怎么飞了这么久,还看不见呢?”野鸭一边飞,一边奇怪地问。

乌龟没有回答,野鸭以为飞得不够高,所以往更高的高空飞上去。

“乌龟先生,现在已经飞得这么高,该看得见那池塘在哪儿了吧?”乌龟飞得很过瘾。

他想,差不多了,同时肚子也有点饿了,想回家休息了。

乌龟指着自己住的池塘,骗他们说:“下面这一个,就是泥鳅池!”乌龟因为开口说话,“轰”的一声,就从高空掉下去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富官庄镇中心小学常友香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

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

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解疑。

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习积累词语、句子的方法。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准备。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新课,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

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

师板书(周恩来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5、师:介绍周恩来生平(课件出示)6、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

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

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读生字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一)课件出示开火车读(1)、jué mó xún zū崛起模范巡警租界地rǎng fù chéng bó吵嚷妇女惩处伯父fán dì yì zhèn热闹非凡帝国主义振兴中华kēng qiāng chuǎng铿锵有力闯进(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

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

(学生再读词语)(二)、朗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

(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 “打破沙锅问到底”。

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

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

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

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