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4 第二章 参数方程
【课标要求】
1、了解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2、理解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其应用;理解圆和椭圆(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的参数方程及其简单应用。
3、会进行曲线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第一课时 参数方程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抛物运动中时间与运动物体位置的关系,写出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体会参数的意义。
2.分析曲线的几何性质,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的参数方程。
二、教学重点:根据问题的条件引进适当的参数,写出参数方程,体会参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几何性质选取恰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探究归纳 四、教学过程
(一).参数方程的概念
1.问题提出:铅球运动员投掷铅球,在出手的一刹那,铅球的速度为0ν
,与地面成
α角,
如何来刻画铅球运动的轨迹呢?
2.分析探究理解: (1)、斜抛运动:
为参数)
t gt t v y t v x (21sin cos 200⎪⎩
⎪
⎨⎧-⋅=⋅=αα (2)、抽象概括:参数方程的概念。
(见课本第27页) 说明:(1)一般来说,参数的变化范围是有限制的。
(2)参数是联系变量x ,y 的桥梁,可以有实际意义,也可无实际意义。
(3)平抛运动:【课本P27页例题】
为参数)
t gt y t x (215001002⎪⎩
⎪
⎨⎧-==
(4)思考交流:把引例中求出的铅球运动的轨迹
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t 后,再将所得方程与原方程进行比较,体会参数方程的作用。
(二)、应用举例:
例1、(课本第28页例1)已知曲线C 的参数方程是⎩⎨⎧+==1
232
t y t
x (t 为参数)(1)判断点
1
M
(0,1),
2M (5,4)与曲线C 的位置关系;(2)已知点3M (6,a )在曲线C 上,
求a 的值。
分析:只要把参数方程中的t 消去化成关于x,y 的方程问题易于解决。
学生练习。
反思归纳:给定参数方程要研究问题可化为关于x,y 的方程问题求解。
例2、设质点沿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做匀速(角速度)运动,角速度为60
π
rad/s,试以时间t 为参数,建立质点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
解析:如图,运动开始时质点位于A 点处,此时t=0,设动点M (x,y )对应时刻t ,由图可知
⎩⎨⎧==θθsin 2cos 2y x 又t 60πθ=,得参数方程为22⎪⎩
⎪⎨⎧
==y x
(三)、课堂练习:课本P28页中练习题1、2
(四)、小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2(五)、作业:课本P28页中1、3
补充:设飞机以匀速v=150m/s 作水平飞行,若在飞行高度h=588m 处投弹(设投弹的初速度等于飞机的速度,且不计空气阻力)。
(1)求炸弹离开飞机后的轨迹方程;(2)试问飞机在离目标多远(水平距离)处投弹才能命中目标。
简解:(1))(9.45881502
为参数t t
y t
x ⎩⎨⎧-==。
(2)1643m 。
1.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n =(-2,-2,1),点A (2,-1,0)在α内,则P (1,3,-2)到α的距离为( )
A .10
B .3 C.83
D.103
解析:PA =(1,-4,2),又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所以P 到α的距离为|PA ·n |n =|-2+8+2|3=83
.
答案:C
2.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各棱长都为2,E 是A 1C 1的中点,则E 到AB 的距离是( ) A .2 B. 3 C.
192
D.
102
解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 (0,0,0),B (3,1,0),E (0,1,2),
AB =(3,1,0),AE =(0,1,2),
∴AE ·AB =1,|AE ·AB ||AB |=12,
则E 到AB 的距离d = |AE |2-(1
2
)2=
5-14=192
. 答案:C
3.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a ,则点A 1到直线BC 1的距离是( ) A.6
2
a B .a C.2a
D.a 2
解析:如图所示,取BC 1中点O .则A 1O ⊥BC 1,连A 1C 1,A 1B . 在Rt △A 1OB 中,A 1B =2a ,BO =2
2
a , ∴A 1O =A 1B 2-BO 2=
2a 2-12a 2=62
a .
答案:A
4.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高为4,则点A 1到截面
AB 1D 1的距离为( )
A.83
B.38
C.43
D.34
解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0,0,0),A (2,0,0),A 1(2,0,4),B 1(2,2,4),D 1(0,0,4).
∴11D B =(2,2,0),1D A =(2,0,-4),1AA =(0,0,4), 设n =(x ,y ,z )是平面AB 1D 1的一个法向量,
则n ⊥11D B ,n ⊥1D A ,∴⎩⎪⎨⎪⎧
n ·11D B =0,n ·1D A =0,
即⎩⎪⎨⎪⎧
2x +2y =0,2x -4z =0.
令z =1,则平面AB 1D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
∴由1AA 在n 上射影可得A 1到平面AB 1D 1的距离为d =|1AA ·n ||n |=4
3.
答案:C
5.若三棱锥P -ABC 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满足PA =PB =PC =2,则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如图,以点P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求得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1),PA =(2,0,0),则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PA ·n ||n |=23
3
. 答案:
23
3
6.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所有棱长均为1,则点B 1
到平面ABC 1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 (0,0,0),A
⎝⎛⎭
⎫32,12,0,B (0,1,0),B 1(0,1,1),C 1(0,0,1),
则1C A =
⎝⎛⎭
⎫32,12,-1,11C B =(0,1,0),1C B =(0,1,-1),设
平面ABC 1的法向量为n =(x ,y,1),
则有⎩⎪⎨⎪⎧
1C A ·n =0 11C B ·
n =0,解得n =(33
,1,1),
则d =|
11C B ·n |n |
|=
1
1
3+1+1=21
7.
答案:
217
7.如图,P 为矩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平面ABCD ,若已知AB =3,AD =4,PA =1,求点P 到BD 的距离.
解:法一:作AH ⊥BD ,垂足为H , ∵PA ⊥平面ABCD ,
∴AH 为PH 在平面ABCD 上的投影.由垂直关系得PH ⊥BD , ∴PH 即为P 到BD 的距离, 在Rt △ABD 中,可得AH =
125
, 在Rt △PAH 中,由勾股定理 可求得PH =
PA 2+AH 2=
135
, ∴P 到BD 的距离为13
5
.
法二:如上图,分别以AB 、AD 、AP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系,则P (0,0,1),B (3,0,0),D (0,4,0),
∴PB =(3,0,-1),BD =(-3,4,0), ∴
PB ·BD
|BD |
=-95,
P 到BD 的距离d =
|PB |2-|
PB ·BD |BD |
|2
=
10-(-95)2=13
5
.
∴P 到BD 的距离为13
5
.
8.如图所示的多面体是由底面为ABCD 的长方体被截面AEC 1F 所截而
得到的,其中AB =4,BC =2,CC 1=3,BE =1.
求点C 到平面AEC 1F 的距离.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0,0,0),B (2,4,0),A (2,0,0),C (0,4,0),E (2,4,1),C 1(0,4,3).
设n 为平面AEC 1F 的法向量,
显然n 不垂直于平面ADF ,故可设n =(x ,y,1).
由⎩⎪⎨⎪⎧
n ·AE =0,n ·1EC =0,得⎩⎪⎨⎪⎧
0·x +4·y +1=0,-2·x +0·y +2=0,
即⎩⎪⎨⎪⎧
4y +1=0,-2x +2=0,∴⎩⎪⎨⎪⎧
x =1,y =-14.
n =(1,-1
4,1). 又1CC =(0,0,3).
∴C 到平面AEC 1F 的距离为 d =|1CC ·n ||n |
=
31+116
+1=43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