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气象学-第01章-大气2008

农业气象学-第01章-大气2008


5
10 20
50
100 200
500

10000 100 200 nb(1nb=10-6hPa)


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km高度(大气臭氧层)

大 学
臭氧最大浓度出现在20~30km高度
0° 40° 80°

随纬度增加,臭氧浓度增大;臭氧浓度春季偏高,秋季偏低。


臭氧的产生
O2+h→2O O+O+M→O2+M O+O2+M→O3+M N2O+h→N2+O O+O2+M→O3+M NO2+h→NO+O O+O2+M→O3+M
用于火箭的燃料气溶胶、制冷剂、 发泡剂及溶剂
CFC-22(CHClF2) 制冷剂
CFC-113(C2Cl3F3) 溶剂
甲基氯仿(CH3CCl3) 溶剂
四氯化碳(CCl4)
生产CFC及粮食熏烟处理
哈龙1301(CF3BrF3) 哈龙1211(CF2BrCl)
灭火器

氧化氮(NOX)
工业活动副产品
京 农
8.4
5.6
3.8

国家
印度 德国 英国 墨西哥 意大利
樊 多
百分比%
3.5
3.6
2.4
2.0
1.8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温室效应加强
全球气候变暖
海岸线变化、气候带(温度带、降水带)移动等



业 大
近10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约上升0.6℃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一 干洁大气
二 氮和氧
三 臭氧和二氧化碳

京 农
四 水汽和大气杂质



樊 多 琦
一、干洁大气
干洁大气:除水汽、大气杂质之外的大气。 实际大气 干洁大气 水汽 大气杂质 干空气:除水分之外的空气。
气体成分 体积比(%)
干洁大气 100

78.08

20.95

0.93
二氧化碳 0.032
《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 1985年
南 京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 1987年
农 业
《赫尔辛基宣言》 1989年


樊 多 琦
2、二氧化碳 CO2
主要集中在20km以下
年、日变化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 一年中,冬春季浓度高,夏秋季浓度低 一天中,清晨浓度高,午后浓度低
二氧化碳的效应
农业气象学

樊多琦


业 大
南京农业大学气象教研室

樊 多 琦
第一章 地球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第二节 大气的铅直结构
第三节 气象要素

京 农
第四节 大气中的光、电、声现象



樊 多 琦
地球大气(大气)
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一层深厚的气体层。
干洁大气 大气 水汽
大气杂质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樊 多 琦
二氧化碳(CO2)
化石性燃料燃烧副产品
业 大
甲烷(CH4)
农业产品及采矿活动的副产品

樊 多 琦
氟氯碳化合物 CFCS 氟里昂 F-11(CFCl3) F-12(CCl2F2)
Cl+O3→ClO+O2 ClO+O→Cl+O2 O+O3→2O2
氮氧化物 NOX 一氧化氮NO 二氧化氮NO2
NO2+h→NO+O NO+O3→NO2+O2 O+O3→2O2


臭氧
0.00006


大 干洁大气 平均分子量 28.966

密度 1293 g/m3 (标准状况:1 atm、0℃)



气体成分
氮N2 氧O2 氩Ar
二氧化碳CO2 氖Ne
氦He
氪Kr
甲烷CH4 氢H2 一氧化二氮N2O 氙Xe
一氧化碳CO

臭氧O3
京 农 业
二氧化氮NO2 二氧化硫SO2

臭氧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光化学烟雾、酸雨、森林大面积死亡
樊 多
并危害人的呼吸系统

人类活动对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近20年来,全球平均臭氧浓度每10年大约减少3% 南极和北极上空臭氧耗损严重 青藏高原上空在夏季也出现了臭氧低值中心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樊 多 琦
影响臭氧层的物质
化学物质
来源
CFC-11(CFCl3) CFC-12(CF2Cl2)
紫外线A段 UV-A 0.32~0.4m 色素沉着作用
紫外线B段 UV-B 0.29~0.32m 红斑作用、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能力下降
紫外线C段 UV-C 0.1~0.29m 对生物有强烈的杀伤作用

对流层臭氧
京 农
温室效应气体,吸收9.6m附近的地面辐射
业 大
化学活性气体,参与大气污染物质的转化过程
78.084 20.946 0.934 0.033 18.210-6 5.210-6 1.110-6 1.21.710-6 0.510-6 0.310-6 0.110-6 0.110-6 105010-9 14.510-9 0.033010-9 0.0060.610-9 0.11010-9
主要成分 1%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
吸收地面红外辐射(12.5~17m)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樊 多 琦







地面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樊 多 琦
大 气 辐 射
低层大气
温 室 效 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名称
CO2 O3(对流层) O3(平流层) CH4 NO2 CO
CFC11 CFC12
大 学
硫化氢H2S
樊 多
氨NH3
••••••

干洁大气的组成
分子量
28.0134 31.9988 39.948 44.0099 20.183 4.003 83.80 16.04 2.016 44.01 131.30 28.01 47.998 46.00 64.06 34.07 17.03
体积比(%)
臭氧的破坏
O3+h→O2+O
O3+O+M→2O2+M
O3+H→HO2+O
O3+OH→HO2+O2
南 京
O3+HO2→2O2+OH
农 业 大
O3+NO→NO2+O2

樊 多 琦
臭氧的效应
平流层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辐射(0.2~0.35m) 导致平流层逆温,形成平流层 地球生物圈的保护屏障
紫外线 UV 0.1~0.4m
微量成分 1ppm1%
水汽
痕量成分 1ppm
实际大气
N2、O2、Ar CO2、Ne、He、Kr、H2O、CH4 H2、N2O、Xe、CO、O3、NO2、SO2、H2S、NH3 大气杂质
二、氮和氧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樊 多 琦
三、臭氧和二氧化碳
1、臭氧 O3
垂直分布
1hP
a2
1月Leabharlann 4月7月10月
目前浓度ppm 350 0.1~10 0.02~0.1 1.7 0.3 0.12 0.23×10-3 0.4×10-3
估计年增长率% 0.4 -0.5
0~0.7 1~2
0.2 0.2 5.0 5.0
南 京
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前10位的国家
农 业
国家
美国 前苏联 中国 日本 巴西

百分比%
18.4 1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