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承载能力分析

第二章 承载能力分析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3.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1)应力的概念:应力表示内力在截面上的密集度。 截面上的应力可以分解: 1)垂直于截面的应力σ称为正应力; 2)平行于截面的应力τ称为切应力。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在国际单位制中,应力的单位是牛/米2(N/m2),又称帕 斯卡,简称帕(Pa)。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单位太小,通常使用 兆帕(MPa ) N/mm2或吉帕(GPa )。它们的换算关系为:
(2)截面法 求构件内力的方法通常采用截面法,用截面法求内力可 归纳为四个字:
1)截:欲求某一横截面的内力,沿该截面将构件假想 地截成两部分。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取:取其中任意部分为研究对象,而弃去另一部分。 3)代:用作用于截面上的内力,代替弃去部分对留下部 分的作用力。 4)平:建立留下部分的平衡条件,由外力确定未知的内 力。
为螺旋线,称为切应变,用符号γ表示。
2.3 扭转
2.3.2 扭矩与扭矩图
1.力偶矩的计算
作用在轴上的外力偶矩,一般在工作过程中并不是已知 的,常常是已知轴所传递的功率和轴的转速,再由下式求出 外力偶矩,即:
Me
9550
P n
式中:Me为轴上的外力偶矩,单位为N.m; P为轴传递的功率,单位为kW;
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的计算简图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 思考与分析 试判断下列图中所示构件哪些属于轴向拉伸或轴向压缩
变形?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1.5 拉(压)杆的内力与应力 1.内力与截面法 (1)内力的概念:在外力的作用下,构件的内部将产生相
互作用的力,称为内力。
截面的内力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3 扭转
3.扭矩图 当轴上同时作用两个以上的外力偶矩时,为了形象地
表示各截面扭矩的大小和正负,以便分析危险截面,常需画 出扭矩随截面位置变化的图形,这种图形称为扭矩图。
2.3 扭转
2.3.3 圆轴扭转的强度计算 1.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1)平面假设:圆轴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其形状 和大小不变,仅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无轴向移动),这一假 设称为圆轴扭转的刚性平面假设。
2.2 剪切和挤压
(3)剪力 剪切面上内力的作用线与外力平行,沿截面作用。沿
截面作用的内力,称为剪力,常用符号FQ表示 剪力FQ的大小: 由 ∑Fx=0 F-FQ=0 得:FQ = F
2.2 剪切和挤压
(4)应力 与剪力FQ对应,剪切面上有切应力τ切应力在剪切面上
的分布规律较复杂。在剪切的实用计算中,假定切应力τ在剪 切面上是均匀分布的,则切应力的实用计算公式为:
FQ
A
2.2 剪切和挤压
2. 挤压变形 一般情况下,构件发生剪切变形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
挤压变形 。
(1)挤压:联接件发生剪切变形的同时,联接件与被 联接件的接触面相互作用而压紧,这种现象称为挤压。
2.2 剪切和挤压
(2)挤压面:两构件相互接触的局部受压面称为挤压面。
铆钉联接的挤压变形
2.2 剪切和挤压
n为轴的转速,单位为r/min。
2.3 扭转
2.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扭矩 (1)用截面法确定发生圆轴扭转变形截面的内力—扭矩,
用符号T表示。
T=截面一侧(左或右)所有外力偶矩的代数和
2.3 扭转
(2)扭矩正负号的规定 按“右手螺旋法则”确定扭矩的正负:用四指表示扭
矩的转向,大拇指的指向与该截面的外法线方向相同时,该 截面扭矩为正(图6-7a、b所示),反之为负(图6-7c、d所 示)。
第二章 承载能力分析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2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2.3 扭转 2.4 平面弯曲 2.5 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2.6 疲劳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1.1 构件的承载能力 构件的承载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强度:是指在承载作用下,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2)刚度:是指在承载作用下,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3)稳定性:是指受压的细长或薄壁构件能够维持原有 直线平衡状态的能力。
1 N/m2 =1Pa 1MPa=106 Pa 1GPa=109 Pa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3)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式为:
FN
A
式中:—横截面轴力FN (N); —横截面面积A(m2); —正应力σ的单位帕(N /m2) 用Pa表示。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1.6 拉(压)杆的变形 虎克定律 1.拉(压)杆的变形
l l1 l
ll 式中:ε—轴向应变,为无量纲量
横向线应变为
b b1 b
bb
式中:ε′—横向应变,为无量纲量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胡克定律 实验表明:杆件所受轴向拉伸或压缩的外力F不超过某
一限度时,Δl与外力F及杆长l成正比,与横截面面积A 成反 比。
l Fl A
引进比例常数E ,并注意到F=FN ,将上式整理可得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许用应力
为了保证构件的安全可靠,需有一定的强度储备,应将 材料的极限应力除于大于1的系数n,作为材料的许用应力,用 [σ]表示。
塑性材料: [ ] 或 s
ns
[ ] 0.2
ns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脆性材料的拉伸和压缩强度极限一般不同,故许用应力 分别为许用拉应力[σt]与许用压应力 [σc]
杆件在轴向拉伸或轴向压缩时,除产生沿轴线方向的伸长 或缩短外,其横向尺寸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前者称为纵向变形, 后者称为横向变形。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1)绝对变形
l l1 l ——纵向变形量
b b1 b ——横向变形量
Δl与Δb称为绝对变形,即总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应变 轴向应变为:
脆性材料
[
t
]
n
b b

[
c
]
bc
nb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3)安全系数 目前一般机械制造中常温、静载情况下:
(1)塑性材料,取ns=1.5~2.5; (2) 脆性材料,由于材料均匀性较差,且易突然破坏, 有更大的危险性,所以取nb=2.0~3.5。 (3)工程中对不同的构件选取安全系数,可查阅有关设 计手册。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轴力与轴力图 (1)轴力:作用线与杆的轴线重合,通过截面的形心并垂 直于杆的横截面的内力,称为轴力,常用符号FN表示。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轴力符号规定 当轴力的方向与截面外法线n、n′的方向一致时,杆件受
拉,规定轴力为正;反之杆件受压,轴力为负,通常未知轴力 均按正向假设。轴力的单位为牛顿(N)或千牛(kN)。
式中:[τ] —材料的许用切A应力(MPa);
A —剪切面的面积(mm2)
2.2 剪切和挤压
2.挤压强度条件
为保证构件不产生局部挤压塑性变形,要求工作挤压 应力不超过许用挤压应力的条件,即挤压强度条件为
bs
Fbs Abs
[ bs ]
式中:[σbs]─材料的许用挤压应力 必须注意:如果两个接触构件的材料不同,应按抵抗
挤压面积:Abs=lh/2
(2)若接触面是圆柱形曲面,如铆钉、销钉、螺栓等 圆柱形联接件,挤压面积为半圆柱的正投影面积。
挤压面积:Abs=δd
2.2 剪切和挤压
2.1.2 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 1.剪切强度计算 为了保证构件安全、可靠地工作,要求剪切面上工作切
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切应力,即:
F.1.3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构件的基本形式:根据几何形状不同构件可简化分
类为杆、板、壳和块。
杆的几何特征是:纵向(长度方向)尺寸远远大于横向(垂直 于长度方向)尺寸。
垂直于杆长的截面称为横截面,各横截面形心的连线称为轴线。 轴线是直线的杆称为直杆;各截面相同的直杆称为等截面直杆(简称等 直杆)
l FN l EA
式中,E—材料的拉(压) 弹性模量,表明材料的弹性性 质,其单位与应力单位相同。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胡克定律:它表明了在线弹性范围内杆件轴力与纵向 变形间的线性关系
l FN l EA
式中,EA—表征杆件抵抗轴向拉压变形的能力,称为杆 件的抗拉(压)刚度 。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虎克定律的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即。
E
该式表示在材料的弹性范围内,正应力与线应变成正比 关系。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
2.1.7 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1.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 (1)极限应力 构件由于变形和破坏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称为失效,材料
丧失工作能力时的应力称为极限应力。 脆性材料的极限应力是其强度极限σb(或σbc); 塑性材料其极限应力是其屈服极限σs(或σ0.2)
(3)挤压力:挤压面上的压力称为挤压力,用Fbs表示。 (4)挤压应力:挤压面上由挤压力引起的应力称为挤压 应力,用符号σbs表示。
为简化计算,在挤压实用计算中,假设挤压应力在挤压 计算面积上均匀分布,则
bs
Fbs Abs
[ bs ]
2.2 剪切和挤压
圆柱面挤压应力的分布
2.2 剪切和挤压
3.挤压面积的计算 (1)若接触面为平面,则挤压面面积为有效接触面积。
方向盘操纵杆
圆轴扭转的受力分析
2.3 扭转
2.3.1 圆轴扭转的概念 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杆件受力偶系的作用,这些力偶
的作用面都垂直于杆轴线 。 变形特点:两外力偶作用面之间的各横截面都绕轴线产
生相对转动 。
圆轴扭转的受力分析
2.3 扭转
概念: 1.扭转角:杆件任意两截面间相对转动的角度称为扭
转角,用符号φ表示。 2.切应变:杆件表面的纵向直线也转了一个角度,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