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的历史变迁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利用媒介征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近年来,网络婚介占据了婚介市场的大半江山,类似“非诚勿扰”那样的“征婚秀”甚至成了最走红的电视节目。
而回顾历史,媒体上那些最早征婚广告的出现,无不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117世纪末出现征婚广告
征婚广告,是指“征婚者将自己和对所征配偶的信息发布在诸如报刊、电台等公共媒介或公园、市场等公共场所上的广告方式”。
征婚自古就有。
而把征婚启事登载在杂志、报刊等公共出版物上,要首推17世纪末的英国。
1695年7月,伦敦财经双周刊《家政与经商》杂志上,在阿拉伯种马出售和鞋匠学徒招聘的广告中间,夹着一段四句话的广告:“某男,30岁,家产富足,希望寻找一位家产不低于3000英镑的年轻女士。
”这则广告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则报刊征婚广告的诞生。
顺便说一句,当时拥有3000英镑家产,绝对算是富裕家庭了。
历史上首例征婚启事,结局到底如何已无从考证。
但出版商们却嗅出了其中的商机。
那是一个商业和广告业蓬勃发展的年代。
截至1710年,在英格兰注册的53家报纸中,每家都登了征婚广告。
刊登一则广告的费用高达三先令,是一个女仆两个星期的工资。
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刊登广告的人都是中产阶级。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征婚是近代末期自我商品化之后出现的。
第一个征婚广告说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题目之下,一个男人就财产和一个女人讨价还价。
征婚广告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
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1727年,一位名叫海伦·莫莉逊的英国妇女,在《曼彻斯特刊》上登了征婚广告,声称要找一个如意郎君,并提出三个条件:诚实勇敢;多才多艺;体贴女性。
可是,这位勇敢的女性第二天就被警方拘留了,原来那时在报刊公开征婚触犯了英国当时的法律。
舆论哗然之下,市长把她送进了疯人院。
西班牙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的人数急剧减少,到1921年,英国的女性比男性多出170万,传统随即打破:女性发布的广告第一次超过了男性。
1915年一份征婚广告上写道:女士,未婚夫身亡,乐于嫁给完全失明或者在战争中致残的军官。
2第一则征婚广告争议多
中国媒体上的第一则征婚广告刊登在1902年6月26日的《大公报》上,内容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如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勿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箸或玉照,更妙。
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两处代收。
”
第一则征婚广告登出后就引起两种相反的回应,一是在当年的7月27日《中外日报》转载了这则广告,并加了一个标题《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暗示出对此的赞成之意。
二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女权运动领袖林宗素女士见到这则广告后,给《中外日报》写信猛烈抨击此事,站在女性的立场上,重点指出这则广告中只提对女性要求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至于“南清志士”后来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大公报》没有再做后续报道,我们已无从得知。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也是征婚广告的积极实践者。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他的原配夫人王氏染病去世,当时他34岁。
1903年,章太炎便在北京《顺天时报》上赫然刊登《征婚告白》寻觅续偶。
章太炎在《征婚告白》中,明确提出了他续娶的五条标准: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
章太炎的这一壮举,开创了中国近代文人公开征婚的先例,在当时无异于振聋发聩。
在晚清的遗老遗少眼中,章太炎的《征婚告白》是“越轨”行为,从而引起了许多人讥笑。
很多名门闺秀都望而却步没有应征的勇气,以致拖延了10年之久,直到1913年经友人介绍,太炎先生才结识了条件均合《征婚告白》的汤国梨女士,结为美满的伉俪。
3象征改革开放的征婚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上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则征婚启事。
“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1米7。
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
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五角。
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
”这在今天看似一则很普通的征婚启事,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还真是一桩破天荒的大事。
1979年,刚刚揭掉“右派”帽子的丁乃钧已经快40岁了,最大心愿是找个终身伴侣,然后一起回江苏老家安家。
丁乃钧提笔给《人民日报》的编辑写了封长信,希望能为他登一则征婚广告。
这封信被送到了《人民日报》。
当时的编辑赵立回忆说,丁乃钧给《人民日报》出了个难题。
1949年以来,中国还没有报刊公开刊登征婚启事的先例。
正好这时候,社会上曾风传浙江有一位老
墓碑征婚:英国的一位女士竟在亡夫的墓碑上刻上一段征婚文字:“纪念约翰·弗得斯顿,死于1808年9月10日,也很为他的遗孀悲伤,极希望有情人去安慰她。
她很年轻,芳龄36岁,并具备一切好妻子的美德,她的地址在本地教堂街4号。
”
互联网婚礼: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两位年轻人施格·格鲁斯基和桑德拉·韦德通过互联网举办了一场相距25公里的婚礼。
婚礼是通过三部联网终端机实现的:一部属新娘,一部属新郎,另一部属牧师。
施格端坐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马利布的电脑前;在25公里外的帕利塞德施格一部电脑前,桑德拉身穿古老的平绒婚纱;首先由威廉·伍德牧师在电脑屏幕上打出:“我们相聚于此……”开始仪式。
在一对新人打出:“我愿意”后,伍德牧师立即敲击电脑键盘:“现在我宣布你们为夫妇,你可亲吻新娘。
”桑德拉即时打出“Smooch,Smooch(意为搂抱亲吻)”字样,而施格则打出:“Kiss,Kiss”。
他们是历史上的头一份通过电脑举办婚礼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