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三、[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四、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一、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明确]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学生配乐朗读五、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
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延伸作业: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八、教学反思: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除了让学生背诵古诗以增加文化的积累外,更需要向学生讲明其精要所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尤为重要。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