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与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得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得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得类型与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与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与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得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得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得中央静脉及邻近得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得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 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与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得内皮细胞间隙与损伤得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得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得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得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得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
1、血栓形成得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得损伤:暴露其内得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2)血流状态得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得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与量都发生改变,就是血栓形成得最主要因素。
2、血栓形成得过程(1)血小板粘集与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与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与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得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1、机理:(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主要变化:微血栓形成与器官功能障碍、出血、休克与贫血。
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得坏死。
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与白色梗死两类。
1、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常见于血管吻合支少、组织结构较致密得组织。
如肾、心等。
2、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常见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得器官。
如肺、肠等。
六、休克: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与结构损伤得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根据休克得血液动力学特点,休克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与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两类。
发生共同环节:微循环灌流压降低、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
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第二章水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等渗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
水肿不就是独立性疾病,而就是在许多疾病中出现得一种重要得病理过程。
积水:指浆膜腔内有大量液体积聚。
水肿液主要来自于血浆,其比重决定于其中蛋白质得含量。
类型与机理: (1)局部性水肿(2)全身性水肿:其中营养不良性水肿得机理主要就是低蛋白血症。
二、水中毒: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出现一系列症状。
三、脱水: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得一型脱水。
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
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
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得一型脱水。
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得比例大体相当。
原因:大量等渗性得体液丢失。
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
四、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就是因血浆HCO3-/H2CO3得比值决定得,正常比例为20:1。
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得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得病理过程。
如:发热。
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得病理过程。
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与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得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得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得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得病理过程。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第三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得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得过程。
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与局部性萎缩。
其中脂肪组织得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著,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得细小得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得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得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
三、坏死: 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得死亡。
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与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与途径。
1、病理变化:细胞核得变化就是判断坏死得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
(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
(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得轮廓,最后完全消失。
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得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
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
(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
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
(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与腐败菌感染而形成得特殊得病理学变化。
A、干性坏疽:常见于皮肤,坏死得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由于硫化铁得影响)。
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3、影响与结局(1)溶解吸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由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
(2)腐离排出: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造成坏死物与周围组织分离。
(3)机化与包囊形成:(4)钙化:凝固性坏死物发生钙盐沉着。
第四章适应与修复一、代偿:分为代谢代偿、结构代偿、机能代偿三种。
二、适应化生:已发育成熟得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得情况下,在形态上与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得过程。
三、修复1、再生:血细胞、上皮细胞得再生能力强。
2、肉芽组织:就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得富有毛细血管得幼稚得结缔组织。
其中有许多炎症细胞,因此具有抗感染能力。
3、创伤愈合:基于创伤得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与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两类。
4、影响修复得因素:包括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两方面。
四、病理产物得改造1、机化:指病理产物被新生得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取代得过程。
2、包囊化3、钙化第五章炎症一、炎症得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组织损伤):变性与坏死。
(二)渗出(血管反应):血管反应就是炎症过程得中心环节。
1、概念(1)炎症渗出:炎症过程中,血液成份(一定有血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得过程。
炎症浸润: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区,并在炎区组织间集聚,称之为炎症浸润。
炎症渗出液得作用有:稀释毒素、渗出液里常常含有抗体,可以杀灭病原;阻止病原与病理产物得移动;促进吞噬。
(2)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液释放得,参与或引起炎症得化学物质。
主要得炎症介质有:活性胺(如组胺,五羟色胺)、酸性酯类(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激肽类(如缓激肽)。
炎症介质得共同作用有: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有趋化作用;引起机体发热;致痛作用;引起组织损伤。
2、白细胞渗出(1)白细胞游出得过程A、附壁与粘着: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并贴近血管内皮细胞滚动,然后与内皮细胞粘附,不在滚动得过程。
B、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通过阿米巴运动穿过血管壁,游走到炎症灶中得过程。
C、趋化作用: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症灶集中得过程。
(2)炎症细胞得类型A、嗜中性白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得早期。
B、嗜酸性白细胞:常见于寄生虫性炎症。
C、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
(三)细胞增生二、炎症得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一)炎症得局部表现就是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红——炎性充血、淤血。
肿——充血、淤血、炎性渗出等。
热——充血、代谢旺盛。
痛——炎症介质或炎性产物得刺激。
机能障碍——变质、渗出与增生得共同影响。
(二)炎症得全身反应为:1.发热; 2、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加强;4.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非抗体物质)。
三、炎症得类型1、变质性炎症:以变质过程(即变性与坏死)显著,渗出与增生较次之。
2、渗出性炎症:病变以渗出为主,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
(1)浆液性炎: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
(2)卡她性炎:(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得渗出性炎症。
A、浮膜性炎症:渗出得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得膜状物被覆于炎灶表面,易于剥离。
如绒毛心:即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B、固膜性炎症:渗出得纤维素与坏死得黏膜组织牢固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留下溃疡。
(4)化脓性炎:以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得组织坏死与脓液形成得一种炎症。
脓肿:器官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
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得弥漫性化脓性炎。
表面化脓:粘膜或浆膜得表面化脓性炎。
(5)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得,境界清楚得结节状病灶为特征得慢性炎症。
如结核。
第六章肿瘤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得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得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得新生物。
肿瘤得异型性:也称间变,就是指肿瘤细胞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织细胞得差异性。
恶性肿瘤异型性大,分化程度越低。
恶性肿瘤细胞常出现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肿瘤得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浸润式生长、弥散式生长、突起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