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一、改良概说(一)改良的原因与特点简述1.原因: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特点:在根本政治制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或体制改革。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1.主观因素:第一,改良者本人的政治智慧。

第二,改良者的前期准备与计划是否充分。

第三,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以及对对改良的滚动式修正。

第四,与体制内保守派与实权派关系的处理。

2.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思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三)中国历史上的改良简述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一)背景的独特性:外来因素的综合作用。

穷(除了改良,别无选择,被逼无奈。

内外交困的窘境)则变。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的社会与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改良的萌芽时期。

魏源、龚自珍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

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 四 ) 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一)思想背景: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

“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文经学的兴起。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晚清政治治理的危机。

1.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2.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衰朽和财政危机。

3.鸦片的贸易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家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四、近代中国改良的三个理论与思想基础(一)中国传统的权变理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二)新公羊三世说(康有为)。

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

“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崇男女之别以谨种族之传。

升平世人类渐至平等,且教化即明,则人类皆可相通皆可相会矣。

至太平世,则不论男女,人人独立自主,更可相会”(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1.严复2.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才是政体之最良者,开明专制之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内之可以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非图自强,则决不足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势所必至也”。

五、早期体制内官僚知识分子的改良主张(萌芽时期)(一)龚自珍:1.治乱兴亡在于财富分配,“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

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复古)。

2.限制君权,理顺君臣关系。

“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3.取消八股取士,改为考试策论“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二)魏源1.师夷长技以制夷“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2.漕粮海运,改纲盐制为票盐制,打破官盐制的垄断“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3.行至水利与革除河政之弊联系起来。

“因商道为运道,因商舟为运舟,因商估为运丁,因漕费为海运费”六、洋务派的改革(改良启动期:观念层面到实践层面)(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洋务运动的首创者、李鸿章为继承与中坚力量、张之洞为后期之秀。

(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意义有三:1.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要诉求。

2.在当时是一种技术层面处理问题的合理思路。

3.从根本上触及了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四)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1、练兵制器的军事方面“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承平日久,绿营弁兵大都怯弱不堪用”“盖发、捻、苗、回诸贼,皆内地百姓,虽然有勇跃坚忍之气,而器械不及官军之精备,可以剿抚兼施。

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

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改变军制以御外辱,重视海防与海军建设。

曾国藩、李鸿章主张“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左宗棠、沈葆桢主张以买为辅,以自造为主:“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必傲以无也”“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胜贵。

江浙大商……减价以敌洋商……目前江浙海运即有无船之虑,而漕政益难措手,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藉以捕盗而护商”开矿:“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徒使彼攘其利,莫如自行设厂开采”不但要自办煤矿,且在开采之际对外国资本进行抵制。

“一旦与外洋为难,彼必不肯以铁植资我,纵有善于制造之人,亦形束手”“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于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

富强之基,此为嚆矢”2、铁路、纺织的经济方面李鸿章:“铁路、电信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通信,功用最大”“朔自各国通商以来。

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

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分其利权”“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3、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方面)李鸿章:改变传统取士标准与方法,建议开设学馆学堂,培养个方面人才。

“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设立洋务局”,“分为格致、测算、兴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等数门”,“所学如有成效,与正途出身无异”“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4、和戎、变法的外交方面: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中外实力悬殊“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弱国无外交。

(五)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一)成就:1.开启了中国人思想和观念现代化的进程。

2.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4.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不足:改革没有触及一个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安排以及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

改革未对国家的生存能力提高、国家的动员能力、汲取能力以及应付突发危机的能力带来实质性提高。

七、维新派的改良主张(近代改良运动的第三个阶段)(一)早期维新派及其改良主张19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中,主张希望清政府学习西方,在政治上实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国家摆脱遭受列强奴役、掠夺的地位,从而走向富强之路。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人。

到八十年代下半期和九十年代上半期,改良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要求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不可分割。

全之所在,利之所在。

“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方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外国税华货进口务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务从其轻”“同为一色之货,竟估二种之价”第二,要求发展民主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战比兵战更为重要。

发展工商是变贫弱为富强之路。

“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一日不辍。

”、“国既富矣,兵奚不强!窃恐既富且强,欲邀彼一战,而彼族而怡色下气,讲信修睦,绝不敢轻发难端矣。

此之谓决胜于商战”第三,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日,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立议员,实行君主立宪。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实合亿万人为一心”、“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第四,要求废除八股,兴学校,开报关。

“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尽管这一时期的改良思想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但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制造了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维新变法1、戊戌维变法的背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清政府的国家能力随着列强入侵而不断消弱。

(2)洋务运动虽以甲午战败而告失败,但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心理和思想的机制。

(3)甲午战败使得体制内官僚的改革彻底失败,明治维新成为一种理想的学习模式。

(4)经济上中国工业化道路由于列强入侵而更加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来为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2、戊戌变法前期的舆论宣传康梁等维新派通过学会、学校、报刊,不仅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与思想上的风气,而且通过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赢得了体制内官僚的支持。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营销至万七千余册。

由是康门之焰张而羽翼成,党祸伏矣”“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3、戊戌变法的主张(1)政治上:最根本的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对政治制度进行改良,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宪政与民主。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中国今日民智极塞,民义未讲,则毋宁先藉君权以转移之”、“立宪政治者,国民政治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