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衡水市高二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衡水市高二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衡水市高二上期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1.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我们的明星真的活在真空里么?去年央视春晚开场是众星诵高铁,殷桃穿“高姐”制服,韩庚、董洁、周冬雨等走下高铁唱啊跳。

老艺术家阎肃拔高声的那句“都到家了吗?”现在思来,震聋发聩。

B .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只有图书市场却没有文学界,这样的观点或许过于武断,但面对着秘史、耍酷文学的喧嚣,厚重原创作品的凋零,文学衰弱已是不争事实。

C . “直通现场”是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夏翼和主持人搭档,负责评论各类新闻事件。

因为言辞犀利,点评泼辣,时常针贬时弊,所以节目在当地收视率不错,个人也比较有名气。

D .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19日通过媒体向公众致谦,并承认展品被盗案和瓷器损坏等事件,暴露了平时管理工作的缺陷、漏洞和不到位。

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长达5000多年的生态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中华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

通过对比他得出一个结论,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方向,()。

所以,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对于理解农耕文明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伏羲天象、住宿大地而画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庙里立着他的塑像,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个人矗立于高山之巅,头顶是浩瀚无穷、的星空,眼前是、连绵不绝的大地、山川、河流,人是其中一个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

它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是人在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存在。

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化。

一方面根据自然生态的偷构建人类社会的偷,将人伦确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人重新放置于浩荡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过程中与天地,忘却自己的主体性。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B .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C .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生态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中华文明。

D .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长达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2)下列在文号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中华文明具有上述的文化特征。

B . 中华文明即以农耕文明为标志。

C . 农耕文明对人类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D . 农耕文明以中华文明为标志。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神秘莫测不着边际道法自然浑然天成B . 讳莫如深广袤无垠人定胜天浑然一体C . 神秘莫测广袤无垠道法自然浑然一体D . 讳莫如深不着边际人定胜天浑然天成3. (2分) (2020高三上·绍兴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11月4日,王思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随后被该院查封其名下房产、车辆、银行存款和不动产。

12月24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告称,王思聪已还款5千万,涉1.5亿纠纷案和解。

B . 连日来,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大厅设置的悼念处,市民自发赶来献花哀悼杨文医生。

这种自发的行为表达了人们对暴力伤医行为的绝不容忍、绝不认同。

对救死扶伤者挥刀,触犯法治社会底线,必须依法严惩。

C . 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深层次上来说,主要取决于两个机制: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

任何社会的长短优劣,根本上都是由这两个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D . 《我爱我家》的一张旧剧照,葛优在沙发上那副慵懒的躺姿,走红网络,被网友戏称为“葛优躺”,其背后深藏了某种职业倦怠和精神困顿,借一张图片淋漓尽致地发泄了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4. (6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

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

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

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 . 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 . 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 . 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A .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 . 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 .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 .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 . 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 . 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 . 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 (12分) (2017高二上·钦州港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王振义:让癌细胞改邪归正1985年,年仅5岁的小静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医院时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

关键时刻,医生给孩子用上了王振义教授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7天后,奇迹出现了: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20多年过去了,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小静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

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

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王振义教授回忆道。

治疗白血病一般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

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

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

他的研究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

王振义从1982年就开始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

1997年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文,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

他与李家增、阮长耿等合作编写的《血栓与止血》,经过多次修订,已成为我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2002年,王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停滞。

听说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当时已78岁高龄的王教授执意要亲自上门请教。

郑州大学接待的同志听了随行人员的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院士。

这么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怎么可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呢?人们从这件事中看到了一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

60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

陈竺、陈赛娟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

王教授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为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984年,王教授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