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阅读专题之——写人写事类阅读火眼金睛,找一找下面两张图有几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解什么是写人类和写事类文章。
2、掌握写人写事文章的阅读技巧。
3、学会在阅读中灵活运用。
(一)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这类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一、方法1、弄清文章的写作对象。
2、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特点。
3、方法二: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写了什么事,分析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进行描写的句子。
)4、了解选材特点,抓住关键词语、句子。
5、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文章中心。
三、段落作用1)引起下文2)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1、开头的作用(3)照应文章标题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2)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1)总结全文(2)照应开头3、此段在结尾的作用(3)深化主旨(4)照应标题(5)引人深思四、中心思想(主旨)五、划线句子的含义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二)写事类文章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词语的调换: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三、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1、找出关键句子(1)点明题旨的句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引用的句子;(5)起承转合的句子。
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白雪塑像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
”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
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
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
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
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一张学生桌只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
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
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
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
”元元阻拦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
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
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
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
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
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
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1、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儿子“苦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爸爸“苦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加粗的自然段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爸爸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元元心里明镜似的”指元元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元元“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全善良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
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
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
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
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
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
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爸,伤口痛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屁股上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
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阅读训练一、填空。
1、“一片好意”,还可以说是一()好意。
2、“一个生病的朋友”,还可以说是一()生病的朋友。
3、“一直站着”还可以说是()站着。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痛楚——()避免——()三、“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A. 车上的人刚好坐满。
B.车上的人特别多。
C.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四、“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
A.让座女孩B. 老人C. 女儿D.作者五、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横线画出来。
六、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
”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七、从女儿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爱,把这些动作用波浪线勾出来。
八、填空。
因为()我们可以说小姑娘是一个()的小姑娘。
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女儿。
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老人。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
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会背了。
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
他还是背出来了。
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
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
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
第二,他喜欢描画。
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薄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
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同时要玩得有趣有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1)鲁迅小时候读书不光凭自己的____________,还依靠自己_____________。
(2)鲁迅小时候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是玩得____________,而是玩得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董遇读书有三余董遇是古代弘农人。
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他却总是告诉人家:“你必须先自己读它百把遍,边读边思,书中的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
”请他讲书的人说:“你讲的很有道理。
可是我们都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董遇回答说:“你们应当利用好‘三余’。
”“哪‘三余’呢?”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板地说:“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