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课题】七上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从而区分两种高度的差异。

(重点)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的变化判断坡度的陡缓。

(重点)3.结合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案三环节”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我们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的状况。

(设置问题)1、什么叫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查看甲、乙两地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泰山海拔约为1524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00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4、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是什么高度呢?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广泛使用在地图上)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高度)2、甲的海拔是1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那么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3、泰山与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为:1524﹣(﹣400)﹦1924(米)4、小组探究后进行拓展到其他有关的高度上,从而让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进行区分。

基础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采取“生教生”的进行新模式,并达到好的效果。

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开始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衔接与过渡(讲解)大家观察“枣庄市山川风光”视频,我们发现枣庄市的地形表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那我们能否把地表的各种形态分分类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鸟瞰图”(设置问题)大家观察相关景观图片,你会发现陆地表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地形类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应位置吗?你能说出引导学生分析对比: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其特点是:(重在找出区别和联系)①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沟谷幽深。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和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不仅要设置问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有何异同?地形类型形态特征海拔特征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④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广阔,起伏和缓。

⑤盆地:四周被山岭、高原环绕,中间为平原或丘陵。

题更好学生对各种相近的地形进行区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衔接与过渡(讲解)通过前面观察的“地形鸟瞰图”,我们如何可以把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呢?我们采用何种方法才能精确、简洁地表示出各种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与等高线”动态视频及教学模型(设置问题)何为等高线?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什么叫做等高距?各组通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并积极举手回答相关问题: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叫做等高距。

教师通过设问,使得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积极讨论,让同学们对“等高线”的相关地理知识点进行理解、认知。

衔接与过渡(设问)以上我们学习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怎么运用等高线来表示各地形部位的特征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挂图(讲解)同学们观察,思考各地形部位有何特征?地形部位地形部位特征等高线特征山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陡坡(探究活动二):选一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指着课件向同学们讲解:1、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成闭合状态。

2、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3、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4、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5、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对“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的基本知识有了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自主钻研缓坡6、陡坡:等高线密集。

7、缓坡:等高线稀疏。

的能力。

拓展延伸(设问)我们可以利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那如何在地图上表示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呢?这就要用到“等深线”,何为“等深线”呢?此外你还知道哪些等……线呢?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用“等深线地形图”可以表示水域底部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

注意要拓深“等高线”的内容,引出习“等深线、等温线”等知识。

衔接与过渡如果我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出不同的颜色这样表示地形更方便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投影)“分层设色地形”挂图(设置问题)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类型?颜色海拔比较地形类型蓝色绿色黄色褐色四周黄色中间绿色各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这种地图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析:①蓝色:海拔低,表示海洋。

②绿色:海拔较低,表示平原。

③黄色:海拔较高,表示高原。

④褐色:海拔高,为山地⑤四周黄色,中间绿色:四周高,中间低,表示盆地。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理性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改指正,并表扬。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地形剖面”图(讲解)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

那什么是“地形剖面图”呢?“地形剖面图”是如何绘制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

它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分析出地形区某一直线方向高低起伏状况。

初步认知“地形剖面图”,为下一步研究各“地势”打下基础。

的,有何作用?板书 设计(小结)各学习小组推选几名同学根据这节课所学知识点来总结本课所学主要内容,并形成知识脉络体系:海拔和相对高度 平原、高原、 五种地形类型 丘陵、山地 盆 地 山峰、鞍部、陡崖 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 山脊、山谷 陡坡、缓坡 蓝色、绿色分层设色地形图 黄色、褐色四周黄色,中间绿色 地形剖面图 通过构建本课知识脉络体系图,对本课重难点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当堂达标】1.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地是( ) A.坡陡地区 B.山谷 C.陡崖 D.缓坡地区2.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峻的地形是( ) A. 山地 B. 高原 C. 平原 D. 盆地 读右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A .高原B .盆地C .丘陵D .山地4.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5.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⑴ 图中A 点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_,该图的等高距为____________米。

地形图的判读⑵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_______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_______米。

⑶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 __处(C或D)。

【教学反思】采用“一案三环节”教学法,充分利用助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并能适时点拨,学生学习效果较好,落实的也挺好。

最好进度再快点,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吸收!同时,在课堂设置问题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如:山脊、山谷……)问题产生混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细讲,要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写多画,理解着记忆,逐渐对地理知识形成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