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才捕手观后感1500字以上

天才捕手观后感1500字以上

天才捕手观后感1500字以上天才捕手观后感1这部《Genius》中文译名《天才捕手》,先不说有些雷同《心灵捕手》的感觉,影片海报的无论是柏林影展版、法国版还是美国版,无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与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两人并肩走在曼哈顿破旧的大街上,抑或是两人的关系映射,执着的托马斯·沃尔夫,以及双目直视他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

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来,是两位的一个统称,没有偏重。

这部影片虽然侧重讲述了编辑的传记故事,但是其实,故事涵盖了数个文学天才一起共事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以及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即便这部电影的评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也没有引起热点性的话题,但是依然有发行商买来了北美的发行权,并且在暑期前进行了小范围的上映。

相信拥有文字情结的人,都会想去影院感受一下这段传奇般的人物故事。

影片结束后,更是有很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开座位,似乎在等待着一些真人历史照片出现在滚动字幕的间隙。

这个有着棕色系海报的影片,故事是丰满的,结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钟掏空了每个观众的心。

当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无第二位托马斯·沃尔夫,也不再见麦克斯威尔·柏金斯那样的伟大编辑。

我们只剩下了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无数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话一样的编辑,还是慧眼的编辑一手发掘了这些文坛巨匠。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给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断告诉人们:“作品是属于作者的。

”,“编辑没有创造任何事物。

”。

柏金斯倾其一生,对于作者的职业生涯,给予最真诚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图书编辑、心理分析、恋爱建议、婚姻顾问、职业管理、财务借贷等等。

他堪称是作者的“忠实伴侣”,从不会情绪化的对待他们,而是不断的去解决那些,妨碍作者创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烦事。

影片的开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前,他还在帮助妻子病倒、陷入财务危机的菲茨杰拉德解决收入问题。

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阅之后,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丢给他的,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的初稿。

结果,一头读进去,就没有停下来。

从最后一班火车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车返回办公室,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英国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是知名的话剧导演,他做过演员,但是他说这个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导筒。

于是他联手两度奥斯最佳编剧提名作者:约翰·洛根(《角斗士》、《飞行家》编剧),拍摄了这部《Genius》。

影片的制作被评价为中规中矩,更多的焦点围绕在三位主要演员身上:妮可·基德曼、科林·费尔斯、以及裘德·洛。

真人传记固然难不倒几位大牌演员,这也都不是他们第一次出演真人传记影片,《王国的演讲》《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尔德》里饰演过一次英国作家,这次与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的《冷山》之后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戏的部分,颇有看头。

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这位,传说中,从不脱下自己的帽子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会令你分分钟入戏。

你会一下就被这个在几尺见方的办公室里,背后罗列着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编辑,每日在这里不厌其烦的一句一句批阅文本的编辑,肃然起敬。

这位编辑的沉稳和电影开篇的基调一致,缓慢的列车载着柏金斯回家,而他开始了与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

而影片用车窗外的空景,结合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声音贯穿柏金斯的阅读过程,也让观众体会到了这位作家的深沉气魄,同时感受到了编辑柏金斯那颗,同样被震撼的心。

随着托马斯·沃尔夫第一次走进柏金斯的办公室,故事开始了一段,不羁天才与卓越编辑的友谊与交锋。

他们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的认同与赏识,他们的交锋针对于作品的删减与修改。

影片大量的通过两人的对手戏,表现他们在办公室、酒馆、车站,不断的修改调整每一个段落,从繁复的形容词语,到一句简单的表达。

什么是最佳的“度”由编辑来建议,而最终要表达什么,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这个劝服与拿捏的过程,极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创作,也不能过多影响作者的表达。

沃尔夫与柏金斯两个人对于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的修改,长达9个月,两个人吃住一起,办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各自的家庭生活。

而影片的第二个层面,即是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处事态度。

沃尔夫与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饰演),以及成名后的婚姻危机,都彰显了沃尔夫冲动、自顾自的行为态度。

而柏金斯在保证作品顺利出版的情况下,还要不断的安抚被沃尔夫抛下的、处在崩溃边缘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杀或枪口威胁。

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当他彻底对沃尔夫的行为失望后,告诉他生活不仅仅是自己,还要替别人着想时,固执的沃尔夫选择了离开。

再伟大的编辑,始终也只是那个距离天才最近,但是却可以随时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编辑人员而已。

两个人如父子般的关系,就此割断。

剧情转入了低靡期两个人,沃尔夫拜访了菲茨杰拉德,而柏金斯拜访了海明威,作为影片尾声之前的一段铺垫。

约翰·洛根的编剧,并没有结构上的惊喜,而是靠着戏剧性的桥段,例如两人在黑人爵士酒馆里的买醉、在办公室内的争吵,以及晚餐后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渐交代两人从亲密到疏远的关系。

而关于柏金斯的个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线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儿的贴心,着实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

可惜过少的家庭线,却要交代过重的情感,令人难免觉得生硬,不够巧妙,不过故事依然连贯顺畅,结尾也算收的老练沉稳。

对于并不太熟悉这段编辑与作者关系的观众来说,结尾更像是一场飞来横祸的急刹车。

当托马斯·沃尔夫为自己行为开始后悔时,他却一病不起,醒来之后,颤颤巍巍的向医护人员要来纸笔,开始书写一封开头为Dear Max的书信。

这个室内的镜头是日光下拍摄的,温柔的光线穿透白色的窗帘洒在病房里,托马斯颤抖的笔尖,令人落泪。

联想起他日夜书写手稿,像着魔一样,描绘他内心中的美国图景。

如果没有柏金斯的节制,他可能无法找到那个,能同他一起,并肩俯瞰曼哈顿的人。

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职业操守,对于作者们的帮助,对于文坛难以估量的贡献,让他的职业生涯变成了出版界的传奇。

你可能会说,好作者都让他给碰上了,而反过来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编辑。

在近乎绝望的葬礼过后,收到托马斯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封手书的柏金斯,看到了医院的地址与托马斯的笔迹,他起身关上了办公室的门,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顶,在家中吃晚饭都不曾脱下的帽子,缓慢地拆开了信封,开始阅读。

影片描绘的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关系,编辑柏金斯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义,就是他曾写给托马斯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

”。

他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书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

”。

于是,《Trimalchio in West Egg》换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O Lost》改名为《天使,望故乡》,永久的留驻在了美国现代文学史上。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同样是一位天才——一位善于发掘天才的天才。

这部影片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们,距离那些想象中的天才们,又更近了一步。

天才捕手观后感2在某段时光中,与心仪的作家碰面,聊一聊文学,酒喝得开心了,关系走得近了,顺便再聊一聊文坛、情感八卦,是不是一件挺有趣的事?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就曾畅想了一把。

《天才捕手》由英国戏剧界翘楚迈克尔·格兰达吉执导,妮可·基德曼、科林·费尔斯、裘德·洛等出演。

影片再现了传奇编辑珀金斯的职业生涯,以及天才作家沃尔夫的写作人生。

迈克尔·格兰达格导演的《天才捕手》也有着这样的情节安排,只不过在《天才捕手》中出现的文学大师,比《午夜巴黎》要少一些,但能够看到托马斯·沃尔夫、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这三位,对于喜欢他们的读者来说,也值得面带微笑去关注。

我个人更期待菲茨杰拉德的戏份,《了不起的盖茨比》《美丽与毁灭》《人间天堂》都曾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并且愿意沉湎在他营造的颓废文学氛围里。

但在《天才捕手》中,菲茨杰拉德的饰演者并没有展现出十足的魅力,他与泽尔达在片里打了个酱油。

毕竟是沃尔夫与他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故事,裘德·洛的表现才是衡量这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片中,沃尔夫是个精力旺盛、热情四溢、略有点神经质的家伙,这样的人天生应该是个作家,因为才华的缘故,他的旁若无人、桀骜不驯,也变得可爱起来。

“天才多少都有点魔鬼的面孔”。

沃尔夫在成名之后,有段时间狂傲得不可一世,对给予过他巨大帮助的珀金斯,也有过不屑与背叛。

跟沃尔夫不同,珀金斯则敦厚、和善得像位天使。

科林·费斯非常棒地诠释了这个角色,乃至于在他表演的时候,时常会让人感觉到珀金斯的背后有洁白的翅膀扇动。

用中国影视剧当下流行的套路来看,沃尔夫与珀金斯无疑是一对“好基友”,他们各自的妻子对待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都抱有强烈的质疑和深深的嫉妒,沃尔夫的妻子甚至还闯到珀金斯的办公室,试图枪杀“情敌”……但格兰达格导演,压根没有渲染“基情”的意图,《天才捕手》的情感内里是正经的、严肃的。

在第一个层面上,珀金斯对沃尔夫的欣赏,是商人式的。

如同掘金家发现一个富矿,“一辈子只能得到一次”,这样的机会,珀金斯不会放过,他的专业精神,他对出版的热爱,以及他对公司盈利的追求等等,都不允许他错过沃尔夫,他们的合作,在商业上是天作之合。

在第二个层面上,沃尔夫的超凡个性和精神气质,恰恰弥补了珀金斯所欠缺的一面。

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男人,珀金斯喜欢并欣赏沃尔夫身上离经叛道的地方,但作为在家庭生活已经墨守成规的中老年男性,他在行为能力上,已经没法像沃尔夫那样酗酒、泡妞、我行我素,但在内心冲动中,珀金斯仍然渴望拥有沃尔夫那种永远属于小伙子般的叛逆与冲动,在一脚踹碎沃尔夫曾经租住的房屋窗户玻璃时,那是珀金斯与沃尔夫走得最近的一刻。

但归根结底,珀金斯对沃尔夫的喜爱,是父亲对儿子的宽容甚至溺爱,他对沃尔夫的批评,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式的“恨铁不成钢”。

为了让观众明白这一点,导演有点儿刻意地突出了珀金斯有四个女儿、缺少一个儿子的遗憾,并含蓄表达了珀金斯身上的父性。

就是这样,合作上的互相需要,性格上的互补,乃至于人性幽暗深处的契合,使得珀金斯与沃尔夫的组合,成为一个文坛传奇。

相关主题